“五个善用”拟好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当前信息爆炸、观点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题能否吸引人,直接决定着文章的阅读量和影响力。拟好标题,不妨做到“五个善用”。

善用金句


就人的视觉特性来说,一眼形成视觉反应,大概在8至10个字。字数太多、句子太长、内容太平是标题制作的大忌。克服这个问题,提炼金句至关重要。

什么是金句?金句就是容易理解接受又饱含智慧结晶的话。比如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面的《“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谈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导向金不换”》,谈全面从严治党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等等。

金句的特点在于高度凝练概括,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或是浓缩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精髓,或是体现出深沉情怀、崇高精神,或是具有强烈的工作指导性,让人一下就能明白文章的主题指向和政治意涵。

一些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流行语和口语俗语,乃至作者本人概括的话,也可以发挥出金句标题的作用。比如《“馍馍熟了再揭锅”》《打铁莫怕火烫脚》,充满了生活智慧,也展现出极大的语言魅力。

善用句式

句式作为语言文字的基础元素,在表达思想方面往往可以起到独到的作用。标题制作中最常用的句式是祈使句,不只在语意上,而且从语气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指导、指示、命令的意味。比如《别把混浊当高深》,祈使句的运用让标题具有一种猛击一掌的震撼力。

疑问句、反问句也会经常用来增强语气、设置悬念。比如《为政底气从哪儿来》,题目本身设置话题,吸引读者深入文章探得究竟;《以身许国岂邀名》通过反问的方式,彰显出鲜明的价值取舍。

谈话式标题则可以消除距离感,如《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找找“四风”中的“我”》等。

有时候根据表意需要,还会用短句组长句来做标题。《人民日报》最近刊发的“从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汲取力量”系列评论,四个题目全部是小长句:《感悟“思想伟力”,奏响同心筑梦强音》《夯实“最大底气”,激扬团结奋进力量》《把握“历史大势”,掌握事业发展主动》《永葆“斗争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相比短句,小长句虽然字数有一定增加,但表意更加丰富,既有“怎么做”的举措,又有“怎么样”的目标,适合政治性强、内容层次较多的文章。

善用题眼

题眼是标明重点、统领全篇的关键词,通常以引号的形式醒目体现在题目中。善于提炼归纳“题眼”,把文章中的要素和精髓放在题目中,有助于让文章从芜杂信息中脱颖而出。

文有“题眼”,才能“抓眼”。比如《在复兴征程上聆听“历史回声”》,把“历史回声”这个全新的名词突出显示,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如《党性修养当“以怠为败”》,把“以怠为败”作为题眼,清晰表明了文章主旨的创新之处。

有时现实问题也可以做题眼,比如《治治“官场敷衍病”》,以“官场敷衍病”概括敷衍慵懒作风问题,引起读者关注。

善用修辞

“修辞立其诚。”将观点表达得巧妙高超,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是修辞的价值所在。巧用修辞,可以使标题具有文学色彩和审美价值,以生动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比较常用的修辞是比喻,像《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试验田”》《乡村发展的“头雁启示”》,采用的都是比喻、暗喻手法。

文无定法,各类修辞其实都可以使用,比如:拟人,《大自然是最好的“酿酒师”》《不要被“时间”放弃》;借代,《让农业发展挑上“金扁担”》《感受长征途中的“她力量”》;谐音,《河长制,关键在“河长治”》《“讲究”与“将就”》《“欲”不设防恐成“狱”》;对比,《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万无一失”与“一失万无”》《把“不简单”做到“简单”》。恰当使用修辞,为的是把握好信与美的关系,使标题有更强的说服力、更易接受。

对偶句特别是对偶词,在标题制作中也广泛使用,内容上凝练简洁、意象具体,韵律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呈现上字数相等、排列对称。比如《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有我与忘我》《“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对偶词、对偶句的优势在于营造强烈的反差感,鲜明展现作者的思想判断和价值态度。

善用焦点


如果把文章整体视为面,那么标题就是去粗取精的线,而线的原点、起点,就是文章和标题最为亮眼的地方。找准闪光点,无论标题还是文章都将摆脱平庸。

要捕捉情感爆点。把握住了情感爆点,才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吸引读者打开文章阅读。如《为中华崛起而拼搏》,情感立足点就在于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要把握新闻热点。把最新最热的新闻元素体现到标题中去。如《人民日报》“纵横”栏目在2020年春节后第一时间推出《“精准复工”值得借鉴》的文章,“精准”二字迅速成为各地推动复工复产的关键词。

要发掘思维冰点。大多数人没有发现的地方,以往讨论从未涉足的领域,都是思维冰点。把思维冰点归纳到标题中、贯穿在全文里,可以起到打破常理、颠覆旧识、普及新知的作用,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功效。如《让煤不再“英雄气短”》,较之淘汰化石能源以防治空气污染的一刀切,文章从冷门的煤的清洁化利用切入,带给读者全新认识。

古人感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个人人称赞的好标题,必然是字斟句酌、匠心独运的结果,必然是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技法的结果。加强钻研,提升文字驾驭力,一定可以文思泉涌、佳作迭出。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评论版编辑室副主编、主任编辑)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