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三味”

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人民政府 余忠明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党中央向全国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在这场伟大的战役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我们既是幸运的见证者,更是光荣的参与者。回首自己这一段参与扶贫工作的艰辛旅程,各种滋味萦绕在心头。

初见时的羞涩探索,有酸有甜

我的家乡地处西南边陲,山高路陡、信息闭塞是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故乡有一条河,叫渠溪河。读书的时候,不会游泳的我却偷偷溜到河里洗澡,那时候两岸除了各种杂树外,就是农户种植的传统农作物。虽然河水清澈无比,鱼儿在里面欢快的嬉戏,但总感觉差了那么些许味道。

工作没多久,就遇上了镇上大力发展红心柚产业,以河两岸所在村为中心区域,逐渐向高山的村拓展。俗话说:要想富,多栽树。可是却万万没想到,少数群众听说柚树要几年才挂果,心里便没了底,不愿意栽;还有炸药放炮打窝把个别村民的屋顶瓦片给震碎了,也来要求赔偿;还有刚投产时结的果实有苦味,群众担心卖不出去。结果我们天天从早忙到黑,不是忙着帮农户打窝栽树,就是忙着调解各种矛盾纠纷,还要进行技术培训。一天忙碌下来,手上的皮也磨破了,鞋子也糊脏了,衣服也打湿了,回想遇到的冷嘲热讽,眼泪都禁不住流了下来,想想我们这么辛苦又何必呢。

可是没过几年,沿河两岸望去,曾经零星的杂树已被满山的柚林取代。春天漫步柚林,是柚花的清香;夏天的柚果已攀上挂满枝头,绿油油的甚是诱人;而到了秋天,金黄的柚子将渠溪河的两岸妆点成了金色的海洋;一年又一年的红心柚文化节成为群众的节日盛会,摘柚果、尝柚果、运柚果等各种趣味活动轮番上演,这带来的不仅只是人气,更是名气,还有柚农的收入。

平凡时的默默坚守,咸淡皆宜

告别了渠溪河的金黄,我又迎来了另外一种金黄。

虽然同样是大山,但这里的风景却似乎与家乡并不相同。说到梯田,我其实并不陌生。从小开始,我就像个跟屁虫,不是帮着捡父母挞谷后漏掉的谷穗,就是学栽秧苗、割谷子、捆稻草,甚至还要把湿漉漉的稻谷或挑或扛运到晒坝。在我看来,种田就是个累活,而且还是那种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但从小饿肚子的阴影,也让我懂得了任何时候也别要小瞧土地。这不,在我记忆里,用牛犁田,然后施肥,然后除草等,一切都好像固定套路。可是,我在这里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种法,犁田是小型耕田机;而最为神奇的是,杀虫靠稻田里面养的鸭子,施加的肥料是经过严格发酵的有机肥,而山脚下的粮食都进入了仓库的时候,这里水稻还在薄雾中吸收天地之精华;而这产的大米,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有机大米。虽然同样是大米,其价格却是普通水稻的10倍。

而那时候的我,也从开始的帮扶干部,到贫困村成为一名光荣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再后来又成为了镇上扶贫分管领导。从此,我对扶贫到脱贫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多的责任,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来暑往,我们共同谋划增收产业、宣传惠民政策、推进基础设施等。慢慢的,到社到户的路通了,水通了,脆红李、生态土鸡等产业也慢慢壮大起来,危房也全面得到了新修与整修,而最关键的是群众精气神更加足了。

决战时的齐心协力,麻辣鲜香

如今,我工作的地方位于长江岸边,是有名的移民大镇。曾几何时,贫困基数大,贫困人口多,脱贫压力大。可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推进,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有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已基本实现,基础大变样,产业更壮大,干群更和谐。而随着脱贫进入决胜决胜的日子,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更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更明显了,群众的满意度更高了。

我的家乡人人都喜欢吃火锅,无论是在盛夏季节,还是在寒冬时节。而如今,伴随着这种火热的,则是围绕“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贫困户等的工作激情和发展热情,宁愿洒下的是汗水,也不要收获遗憾的泪水。

写到了这里,我就不禁想起了“中国好人”陈星银的故事。我刚遇到他的时候,就被他动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一个从小失去双臂的人,生活的磨难是多么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面对苦难,他没有选择悲观、选择放弃。相反,他靠着自己的双脚,却能够做正常人能做的大部分农活,犁田、栽秧、挖地、挑粪、做饭、编箢篼等,不仅自己脱了贫,更成为远近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他总是说:我没有好手,我还有好脚。

如今,我联系的村,从以前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名村,伴随着游客的越来越多,农家蜂蜜、农家腊肉、农家蔬菜等也成为了抢手货,曾经纷纷外出的村民,都选择了回乡安居乐业。而我深处大山的故乡,一曲《柚乡情》正唱出了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一片片柚林青悠悠,一阵阵柚香醉心头,一树树柚花如玉秀,一串串柚果似金球……千般美景万般情,深深藏进心里头”。

而我,藏进心头的"滋味”,不只是乡愁,更是故乡的巨变。

(0)
上一篇 2020-06-14
下一篇 2020-06-1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