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气质”你拿捏住了吗?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司法局 乔月恒

我们先来读两句诗词,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第二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很显然,第一句诗读来慷慨激昂,第二句词读来宛然悠长。作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作,为什么它们会被无数文人骚客津津乐道呢?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在遣词炼字上独具匠心之外,还因为他们拿捏住了文章的“气质”。没错,文章也需要“气质”。文章的“气质”不同,所呈现出来的韵味也不同,给读者留下的感受也自当不同。所以,当我们用字词搭起了文章的骨架之后,要想使文章更加立体饱满,在“气质”这块,也要拿捏得死死的。

文章的“气质”也就是文气,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气质、个性等融合在文章中的独特韵味。一篇文章如果只有字词作架,没有文气充盈“骨血”,即使这篇文章再别具一格,读来也只会索然无味,沦为俗品。相反,只有让“气充乎其中”才能“见乎其文”,我们的文章才有血有肉,也才会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如何让文章更具“气质”呢?下面是笔者的三点感悟。

胸有丘壑,文章当有“意气”。文章的“意气”也就是我们体现于文字之中的文风,是体现我们见识、经验、态度等在内的素质。“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些名句读来都是意气风发,充满至大至刚的阳刚之气。对于像领导的讲话、报告之类的文章刚好需要这样充满格局,力度阳刚的意气。因此,涵养意气,就需要从我们自身入手。我们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的素质,坚持公文写作之“道”,坚持“以道驭术”,不断涵养自己的品格情操,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拓展自己的胸襟情怀,品读名家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自然会有一股凛然之气自文字流出。其次,我们还要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极厚的积累。我们要秉持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涵养一片公心,忘记个人的利害得失,站在大局上思考问题,用宏观的眼光支撑文章的格局。正所谓:“文章以气为主,如山川之有烟云、草木之有英华,非渊源根抵所蓄深厚。”最后还要从“实”字入手。文稿起草要契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各项方针政策,从实处入手,这样才会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文章也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掷地有声,文章当有“气势”。气势是一种力度美,是从字里行间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朱熹道:“气势之说,如云笔所未到气已吞、高屋建瓴悬河泄海。”文章的气势来自于语句所蕴含的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注入其中的。文章气势哪里来?从根本上讲,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洞见。像毛泽东的文章就充满着磅礴的气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些诗词字字句句都包藏着力量,这气势来源于他的鸿鹄之志,来源于他对时代的睿智把握,来源于他高瞻远瞩的洞见,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振聋发聩。文章的气势除了要在思想上下功夫外,也需要借助一定的行文技巧。一是必须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如果内容空洞,事实不足,仅仅在表面上做文章,这样的文稿读起来不仅乏味,更是费力。二是注意锤炼语言,适当使用修辞。应尽可能使用结构简单、节奏明快的短句。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音律和谐、声调铿锵。三是冠以真挚充沛的情感。要让自己身临其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要将自己的胸怀和自信注入文字之中,抒发真情实感以感染受众,从而增强文章的气势。

气贯长虹,文章当有“气脉”。文章最贵一气贯通,也就是思维的脉络要连贯通畅,结构的安排要紧凑顺畅,首尾一体,一气呵成。古人论文,最讲气贯长虹、力透纸背,气脉贯通则势如破竹,不贯则如编珠缀玉,不为璞玉。而要做到文章行云流水,自然要学习“起承转合”之法。起与合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承与转是文章内部的连接和过渡。文章就像一部机器,起承转合就是装配的技巧,也就是文章的写作技巧。第一部分“起”,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起始部分不要拖泥带水,或是直接切入议题,提出观点;或是认识形势,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之要让受众立刻明了行文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承”,要顺水推舟、自然平顺。连接部分要紧接着阐述议题的开展、事情的安排落实、政策的贯彻执行等情况,做到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第三部分“转”,要“见风使舵”“力挽狂澜”。这部分要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转折把情况转换到具体的描述,从正面立论转到指出问题,使文章形成张力。第四部分“合”,要水到渠成、干净利落。最后收尾部分要结合实际提出新要求,要对下一步工作有展望、有计划、有举措,收口部分要回到落脚点,合起全篇。这样文章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自然浑然一体。

(0)
上一篇 2020-07-29
下一篇 2020-07-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