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有“三融”

北京市海淀区 谭刚

年关将近,又到一年总结时,各种“材料”纷至沓来,无数“心声”流露笔端。对于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而言,一个“好笔头”,既是能力的体现,也是担当职责使命、推动事业发展的“基本功”。

1942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的一个讲演说到,“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在网络信息时代,更需要我们广大干部担负好“宣传家”的职责,勤于动笔、主动发声,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发自肺腑的讲述来打动人心、凝聚人心、赢得人心。笔者体会,为文有“三融”。

第一个是融入生活。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生活是时空最真实的所在,也是文章的根基所在。与生活相融,就是要把过往的经历、现实的情感、生命的情怀融在文字里,在字里行间孕育真情实感,讲出动听、耐听、想听的好故事。认真体会生活,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生活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是文章里的烟火气、人情味。多用老百姓自己的话写文章,读起来才舒坦、听着才真诚,才见文章的温度。

第二个是融合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网络时代,为文应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事业的节奏,在“时”与“事”、时度效上多下点功夫,生动呈现对工作的思考,主动回应对社会的关切。要掌握传播规律,走在舆论前头,找到一个切入点,多想几个方面,随后铺陈开来,下笔可千言。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天下大事的方方面面,工作实践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写材料、作文章的“引子”,用热情“点燃”,就是文章的态度。

第三个是融会贯通。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付诸笔端的文字,推动工作的思路,不能满纸“口水话”,要体现文章的见解、见识和思想,体现一定的理论水平。文过我手,应有深思。我们常常在材料里说“全面深入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如何算得上“全面深入”?这就需要真的学进去、然后用起来,把理论学习的养分转化为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精气神”,在讲述中融入论述,于细微处体现精神,真正把理论、规律、方法用活用好。拥有了理论的滋养,才见得文章的高度。

为文也是为人。在这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时代,没有人是旁观者。投身于干事创业的热土,才能矗立于建功立业的潮头。

(0)
上一篇 2020-11-13
下一篇 2020-11-1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