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间意气展胸怀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委组织部 苟聪

《史记·商鞅列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秦孝公在位期间,宰相商鞅主张以变法来提升国力。为消除多方力量的干预和阻挠,尤其为让老百姓理解且奉行新政,便在国都南门口立起一根大柱子,并赐金10两看谁能将柱子移到北门。不料,围观群众认为此事相当简单,均不相信会有此等便宜之事找上门来,纷纷投来怀疑眼光。见此情景,商鞅又将赏金额提到50两,谁知众人更是望而却步。

时隔几日,终于有一名“胆儿肥”的壮汉站了出来,在顺利将柱子移动到北门后,商鞅果断兑现了50两赏金的承诺。群众这才相信如此“实惠”确实不假。新法颁布后,百姓们打消了顾虑,变法工作也得以顺畅进行。这便是“徙木立信”典故的由来。

大政施行,新法变革,本是人民意志集中体现的寻常之事,为何会出现“惮而不信”“黎民惧焉”之情形?时间指针拨回到1921年,时年19岁的毛泽东给出了答案。这篇名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高等中学作文用寥寥数语便让深刻见解跃然于笔墨纸间。文中,毛泽东紧扣立信为公、取信于民的主题,指出执政者立法的初衷和本心应是为人民谋幸福,以保障人民利益、汇聚人民意志来开发民智,让人民有法可依,从而摆脱愚昧困扰,保持政令畅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篇尽展胸怀、挥洒自如的作文显示出了年轻时期毛泽东的深邃思考和高远眼光,同时也令打出满分的老师为之称赞叫好、拍案叫绝,遂在批注中断言毛泽东是“伟大之器”。鸿鹄一飞便有千里之志,400字纸间意气中,未来中国似已显现。

站在撰文视角可以看到,时局动荡、政令不通和执政者的昏庸野蛮不无关系,以个人意志随意践踏民意,以腐败欺压的方式来对待百姓,以“失心”待人,这是造成“失信”社会的直接体现,也是导致国家“蹈于沦亡惨境”的必然因素。要知道,为官一方,若是不为民做主,不兴安民、利民、乐民、爱民之事,又如何能够取得民意的支持、得到民心的力量,又何以立足一方来兴国安邦?

失信者失民心,以人为本才能取信于民。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占比为历次五年规划最高。这不得不说是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的深重体现。要夯实执政之基,就要能够听人民所言、思人民所想、谋人民所需。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宗旨意识的淋漓诠释。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是党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追求和使命践行。在疫情防控和自然灾害的大战大考中,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始终把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坚决提出要稳住经济基本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现如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民族更加团结强大的又一次保证,也必将在言信行果中接续奋进,在凝聚合力中兑现诺言。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在任何时代,在任何情况下,要取信于人,都必然要以真心待人,以真诚动人。以人民利益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以人民意志为推动各项事业的着力点。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群众信任,绝不仅仅靠权力”。让群众信任,才是“纸间意气展胸怀”的最直接表达。

(0)
上一篇 2021-03-09
下一篇 2021-03-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