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不做“留级”生

贵州省安顺市经开区组织人事部 杨金爽

过去,成绩不合格不达标的学生常被留级,称为留级生。如今,工作中重“痕迹”、轻“实绩”的干部往往工作出不了成绩,达不到实效,久而久之,政治上得不到“升级”,“留迹”就会变成“留级”,成为“留级”干部。

“痕迹”本是事务发展变化中必然留下的一个印记。然而,如今的“痕迹”却变了味道,异化成“痕迹主义”和“痕迹管理”,延伸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于“痕迹主义”的泛化和滥化,现今的“留痕”“留迹”甚至成为检验“工作成效好不好”的“万金油”和唯一标尺。不少干部错把“留迹”当“留绩”,工作时常常高调开场,匆匆拍照,草草收场,“痕迹管理”过于明显,导致常规工作开展得不好,紧急工作开展不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诚然,不论是笔或相机留下的“痕迹”,皆是对工作的必要印证。“留迹”是形式,“留绩”是内容和本质。工作“留迹”是为了用“痕迹”的方式把实绩具体化、具象化,使“迹”留于心、入于脑,让干部进一步认识提高,不断温故知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地推动工作。“留迹”既是一个时期内工作的有效印证方式和有效补充,也是便于后期查找查阅资料的重要抓手。但必须把握好“留迹”的“时度效”,在党委政府制定一系列减负措施、制度和机制的基础上,干部需从主观意识上摒弃“痕迹管理”,在工作中自觉祛除“痕迹主义”,苦干实干,主动担当作为。

“时”即“留迹”的时间。要本着利于工作、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纵向掌握好“留迹”的时间,针对某项具体工作、考察考核、督查检查时,无须时时处处“留迹”,要找准关键时间、关键节点和关键位置的重点资料,于重要之处和关键环节“留迹”即可,切不能把“留迹”贯穿工作始终,本末倒置,忽视了过程、结果和实绩。“度”即“留迹”的程度。“留迹”是工作开展情况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留迹”却并非十分必要,反而成为形式主义的体现。因此,要擦亮眼睛,笃定目光,认真、仔细、精准斟酌好、识别好“留迹”的“数量”。把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常规工作等区别开来,从横向把握“留迹”的度,切实把复杂的、重复的、无效的统筹整合起来,聚合成为简便的、快速的、有效的“痕迹”。“效”即“留迹”的成效。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留迹”的目的是为了聚焦重点、聚力资源、推动工作高质高效,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发展、谋进步。因此,要以重实绩、重实干、重担当为“指挥棒”和“风向标”,把是否“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重要标尺,以“留迹”促担当、促作为,既不能过分“留迹”,也不能谈“迹”色变,要让“痕迹”成为“实绩”,既不能在工作中怨声载道,也不能畏手畏脚、惶恐不安,要牢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和工作观,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履行好职责和使命,力争少点纸上的“痕迹”,多点群众口中的“实绩”。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干部是干出来的,干部是实干的先锋和典型。只要重“绩”轻“迹”,不仅不会成为原地踏步的“留级”干部,甚至会成为飞跃龙门的“跳级”干部。

(0)
上一篇 2021-03-15
下一篇 2021-03-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