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骨在“穿林打叶”中“吟啸徐行”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人民政府 彭力力

千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过,留下了什么?龙飞凤舞,笔墨纸砚,方块字的乾坤。还留下了什么?几许文人墨客,游目骋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又留下了什么?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的脊梁神经,新时代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为骨在“穿林打叶”中“吟啸徐行”,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奋斗。

“木铎起而千里应,习往圣而万世响”,打开封存的历史基因,让珍藏在藏书馆里的典籍“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次讲话都引经据典、滴水藏海,又朴实无华,展现着中国文化的自信。敬民活起来: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心怀百姓,心怀敬民。好学活起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经历三种境界: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一次次的讲话里,都是关于文化自信的叮嘱,告诉吾辈青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自信。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守护珍贵的国家宝藏,让陈列在展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自那一瞥后再难忘却,这个陌生地方的宏伟与奇美深深震撼了他。后来,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主要负责人,他回国后不顾家人反对,肩负起重现敦煌的重任。迟暮之年,常书鸿照莫高窟的风俗在窗前挂了一副铃铎,仍惦念着敦煌,与世长辞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五个字“敦煌守护神”。兵马俑修复师马宇千锤百炼从泥石碎瓦中还原历史的面貌,日复一日捍卫千年灵魂;织物修复师王亚容鞠躬尽瘁,接续前辈的未竟之业,在抚绢弹丝诉说时光的故事……千百年前,古人们呕心沥血,创造瑰丽绚烂的文化;千百年后,文化守护者燃烧自己,化心为笔、借血为墨,用一颗匠心呵护着国家瑰宝。正是大国工匠们“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坚守,创造了一场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使得中华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千千万万个文化“坚守者”中的一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古老的传统文化,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新时代新征程已经启航,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助力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活起来”“火起来”,让传统文化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近些年,“文化为核,娱乐为壳”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节目在诗词问答的形式下,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诗人或诗词的故事,让中华诗词拥有的雅趣感染了每一个人。短短几句诗词中所荡漾的意境、所饱含的深情,或是零落的忧思,都将人们带回了诗人身边,如临其境,轻泛舟、低吟唱、隐拭泪。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诗词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份遗世独立的美与风骨。《我在故宫修文物》《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一系列节目更是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文物故事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毋庸置疑,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将在我们新一代青年的身体中延续,作为新时代青年就要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气度,肩负起更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去领略、去践行“文化自信”的真谛。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2-20
下一篇 2021-12-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