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遴选应摆脱“年龄”束缚

干部遴选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基层干部追求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严苛的年龄限制,多少有些简单粗暴。犹如一道天堑将基层干部分隔成了“两个年代”的人,一边无奈叹息,一边忧虑担心,彷佛成了基层干部难以摆脱的“心病”,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基层工作的正常生态。要避免年龄“一刀切”带来的消极影响,当摆脱僵硬、机械的选拔方式,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和考核评价制度,做到精准选拔、综合考量,让基层干部“二次择优”多一些机会,少一些不必要的束缚。

避免年龄“一刀切”是为了给基层优秀干部更多机会。35岁,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正值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之时,也正处于工作生涯的黄金时间,他们经历过基层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群体。如果因年龄而阻隔其更好的发展,既会大大影响人才流通,也必然导致基层工作陷入“有意愿的去不了,刚培养的留不住”尴尬境地。应当给这些经历过基层积淀的干部更多机会,让人才去到更能展现他们能力的舞台,同时也能缓解年轻力量融入基层的部分阻力,进一步满足基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需求。

况且,较高的年龄并不意味着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责任心减弱等。袁隆平院士90岁高龄依旧在为祖国农业事业积极耕耘探索,钟南山院士同样坚定守卫在抗击疫情一线……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应当明白,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能干事、干成事才是干部遴选应当聚焦的核心。如若用年龄来简单否决那些“高龄”干部的综合素质,不仅会筛漏了“真金”,更会在社会上兴起一种“唯年龄”的不良风气,甚至影响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进而消极地认为年龄到了就该“不求进步”、自甘“堕落”。

优化干部遴选,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是关键。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选好、用好各年龄段的干部。要在充分调研、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精细化岗位需求,精准化干部能力素质,在保证选人用人高质量的前提下,弹性调控年龄限制标准,让真正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当然,也要把好廉洁守法的基本底线,将制度完善与流程监管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遴选氛围。

年龄“一刀切”,切去的不仅是基层干部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有年轻干部深入基层、稳扎基层的工作信念,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基层工作可持续发展格局,因而要走出“唯年龄论”的怪圈,将这些被“遗弃”的人才宝藏重新利用起来。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1-31
下一篇 2022-01-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