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止于“新”,核心在“人”

过去,哪里靠近港口,哪里靠近铁路,哪里靠近原材料产地,哪里就发展得好,当时城市更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扩容,时至今日,掣肘城市发展的已不再是柴米油盐的生存问题,而是追求精神娱乐的生活问题,在知识人文经济的趋势下,旧的城市难以吸引人、留住人,自然会面临衰落的危机,这使得“城市更新”再度成为人们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为城市装上一个“独具活力的起搏器”,用创新更新来赋能,永葆发展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城市建设的核心逻辑来看,我们要建设的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是“服务人民”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工作水平,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岁月如流,时节不居,城市发展理应与人民幸福双向奔赴才有意义,故城市更新应不止于“新”,核心在“人”。

城市更新不是单纯的筑巢引凤,而是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过去往往是乐业带动了安居,而今天则是安居带动了乐业,地区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已经逐渐成为吸引人才聚集的磁石,在这个逻辑下,保持城市的吸引力,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同样的引申到我们就是要讲好城市故事,在国内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之下,传播城市魅力和品牌、强化城市对未来优势资源的吸引力十分重要,关键基础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民生活质量的追求,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标等等都是持续推动城市更新的导向,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环境、发展机会留给人民,让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加舒心地享受绿色生活、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机会,树立市民的自豪感、凝聚力、自信力,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创造城市居民普遍的幸福生活,才是城市建设的初心使命。

城市更新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保持持续发展的人文情怀。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让城市有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城市更新改造指明了方向,大拆大建、粗放式规划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微更新才是城市自上而下精细化治理的最佳模式。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城市微更新不只是城市建设行为,更是一种协调机制,更符合城市“新陈代谢”的自然生长模式,是一种以人的尺度进行的场景营造,北京在老城胡同中进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理念,南京开展“微更新、微幸福”优秀项目征集活动,武汉以“红色物业”社区更新实践推动更新,种种方式各具特色,无不凸显持续发展的人文情怀,相比于过去“宏大叙事”的做法,微更新更在意“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快节奏到慢生活”生活场景的营造。

城市更新不是政府主导实施一肩挑,而是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开拓未来。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切实激发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创新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余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林雅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64983.html

(0)
上一篇 2023-12-28
下一篇 2023-12-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