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阅领导批示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在行走机关的过程中,有一个工序大家应该不陌生:呈文件给领导批示。这个过程既需要我们呈递文件,又需要我们在拿到批示后深入领悟。能否领悟领导的批示,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机关干部的悟性。那么,在传阅领导批示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在一个省份的政府部门里,有一位年轻的公务员小张。他刚刚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对于呈递文件和领导批示这件事情还不太熟悉。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份关于环保问题的文件,需要向上级领导请示和汇报。小张按照程序将文件呈递给了领导。

领导审阅了文件后,写下了一行字:“请XX同志办理。”小张明白领导意图,他立刻开始着手办理这项工作。然而,在办理过程中,小张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于是,他又向领导请示。领导看后批复:“请XX同志会签。”

小张拿到了领导的批复后,立刻联系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批示主要有哪几种。根据呈阅、批示内容的不同,批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常“请示”“汇报”等需要领导给予答复的“批示”,领导批示了,就表明他知道这个事情了,接下来,下级就要根据领导的指示开展下阶段工作;另外一类是“简报”“通报”“经验材料”等带有“传阅”“经验”性质的文件上作出的“批示”,主要表明上级领导对下级某方面工作的态度。一般来说,领导的批示次数、详略、侧重点等,都是直接衡量工作进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批示内容的不同,意味着传阅逻辑、对象的不同。有的文件,领导只是简单批了一个“阅”字,然后,作为保密文件锁在档案室里;有的,领导批了“请XX同志会签”,然后就需要转给其他部门;有的,领导批了“请XX同志办理”,那么,重视程度也就不一样了,需要进一步跟进该项工作的落实;有的,领导批了“请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然后,整个单位都要学习贯彻。

面对模糊的批示,我们要微妙化理解。有的领导,习惯批“拟同意”,那么,到底是同意了还是没同意?“拟同意”和“同意”差别很大:“拟同意”是近些年来才开始流行的,取代了“基本同意”,常见于各类敏感话题的批示中。如果负责文件传达和落实中,收到了“拟同意”这种批示,那就需要进一步跟领导沟通:是对请示内容已经满意,还是仅仅表示谦虚?或者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便于表态,所以用“拟”字?这些细节,一定要弄清楚。此外,收到“请酌情考虑”“请按规定办理”“请严格控制比例”等批示,处理更是要慎之要慎。如果该事情按规定不能办理呢?怎样的比例才是严格控制了的?所以,面对这些模糊批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可以翻翻会议记录,看看这个领导对这个事情的具体表态是什么。当然,最好可以当面在细问一下。对这些模糊批示悟的不同,会带来执行上的区别。

在职场中,上下级分工明确,有时候,一级职员同时是好几级机关的下级,这时候,就有一个“逐级批示,逐级传达”的原则。何为逐级批示,逐级传达?下级机构,只能看到直管上级领导的笔迹,再往下传达,就需要“抄清”了。并且,越往下传达,除特别要求外,一般要隐去上级领导的姓名,用“省(市)主要领导批示”等。在这个过程中,批示内容要逐级保密,各下级部门不得擅自复印和留存批示件副本。

话说小张又拿一份文件呈送给领导。这次,领导批示道:“请组织全体人员学习。”

小张知道这是领导希望他将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典型进行推广和学习。于是,他组织了一场培训会议,邀请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在会议上,小张详细介绍了这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他们在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和应用这个案例的经验教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传阅领导批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批示的内容和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模糊的批示中寻找线索和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领导的意图。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已关闭回复。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