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打“招呼”,怎么保全自己

时下,官场流行打“招呼”。现今之“招呼”花样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在某些领导眼中,打“招呼”就是一门艺术,运用得法,远比各类规章制度和文件管用。

领导打“招呼”分很多种,有酒席中的玩笑,工作中的提点,闲聊中的暗示,安排专人告知,甚至亲自致电、写信明示,其手法多样,不甚枚举。不过写信这一方式已日渐式微,所用之人大多系退下来的“老领导”,因为已退下来的缘故,“老领导”只能“发挥余热”,其暗示、提点、明示等在下级领导中可能已经失去了一部分“市场”,直接交流很可能会丢“面子”,而写信正可避免这一尴尬,还可恰到好处地运用其潜在的影响力。

当然,在位的实权派多不屑书信这一老套办法,因为书信一则费时费力,当今信息社会,瞬息万变,信件周转少则一、两天,长则四五天,早已时过境迁;二怕授人以柄,确凿之证据会遗下无穷后患。

大凡领导,均会有意无意与同僚、下属保持一种距离感。能够让领导放下身段出面为其打“招呼”的人,肯定非等闲之辈。细细归纳下来,不外乎三种人:其一为“圈内人”,多为领导的亲朋故旧;其二为“同袍之谊”,多为领导的老下级、老同事,昔日的领导、同事荣升后,“照顾照顾”关系好的同袍,送个“人情大礼包”也不枉同事一场;其三为“关系户”,包括上级领导打“招呼”下来的、受人所托需帮忙的等等。

领导的级别、权威有高下、大小之分,领导所打“招呼”的份量自然而然也分三六九等。如何处理领导所打“招呼”当然大有学问,必须慎而又慎。其方法不外看客杀鸡,见人下菜。对来自当权派、实力派的“招呼”,肯定会重点照顾,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办成事,因为得罪不得,况且想巴结还没机会,有幸送个顺水人情,增进感情,积聚人气,何乐而不为?

对来自“少壮派”的“招呼”,也会多方满足要求,因为相当于投资股市中的“绩优股”,长线投资,回报丰厚,日后必有可用之处。对来自“老领导”的“招呼”,则视交情、势力等因人而异,交情浅,往后放;交情深,想办法;势力微,多研究;势力强,定帮忙。对一般的“招呼”,包括非强力部门领导、交情不深者等。既不想立即交恶,又不甘爽快帮忙,则极尽敷衍塞责之能事,办与不办,全在自己灵活掌握之中。

因此,打“招呼”者与接受“招呼”者,彼此之间早已达成某种默契。办与不办,怎么办,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当然也有例外。如经常有领导有意无意中流露出某某不听“招呼”云云。其实这也是一种“招呼”,说者似有意无意,听者需专心实意,深刻领会个中含义。而不听“招呼”者,如果看走了眼,得罪了实权派、当权派,往往会吃不了兜着走。轻则穿穿“小鞋” 靠边站,晾在一边,美差基本与你绝缘,苦差一直和你相伴,独好的风景也与己无关;重则“打入冷宫”,找个机会把你“流放发配”。不听“招呼”者虽然心知肚明怎么一回事,但领导办事既讲“组织”、又很“原则”,早就作了“艺术处理”。不听“招呼”者吃了“哑巴亏”也只有打落牙往肚里吞,自怨自艾的份。其实也算是给自己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官场哲学交了一笔“学费”,只不过这“学费”相对来说贵了一点而已。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