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非遗” “遗世独立”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应急管理局 舒晨鹏

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传承非遗,健康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地讲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一直以其包容、开放、创新的特性,不断地吐故纳新、传承发扬,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魅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更多的目光关注“非遗”,传承发扬“非遗”。

传承发扬“非遗”,助力脱贫致富,帮助艺人奔小康。非物资文化遗产,既是我国劳动人民源自生活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披荆斩棘、耕云播雨的生动写照。“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发扬光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以“非遗”促增收,以增收促传承,将“非遗”中的文化价值转变成助艺致富的经济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手艺注活力、增力量,在留存核心精髓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将传统文化展现在群众面前。同时各地需关注“非遗”与致富增收的融入,打造非遗品牌、弘扬传统文化,以非遗助力脱贫致富,借力新业态,帮助有手艺无销路的“手艺人”,扩大受众、提高知名度、打通销路,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门路。

深入挖掘“非遗”,结合绿水青山,打造经济增长点。人类起源于自然、发展靠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遗”作为人的产物,显而易见也与自然密不可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好“非遗”与绿水青山的有机结合,将其中的生态文化价值转换成品牌、转换成经济增长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打破涸泽而渔、缘木求鱼的掠夺式发展,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探索建立符合各自地域特色的绿色、和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深挖本地文化、技艺、手艺等“非遗”项目,探索项目与绿水青山的有机结合,在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充分利用好非遗、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符合本地发展的产业经济,让“非遗”、绿水青山成为经济增长点。

持续发展“非遗”,融入现代社会,诉说时代新风采。“非遗”具备其自身的历史属性,凝聚了各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具备时代属性,其表现为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形态。要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社会,还需要靠一代代传承人的薪火相传,摒弃“门户之见”,鼓励更多有天赋、有想法的年轻人学习传承,以新时代的“视角”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去粗取精、求同存异、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时要保护、传承、发扬好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民族文化成为新时代的“传唱人”,教孩子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让民族文化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让“非遗”成为时代的见证者,成为述说民族团结的“引路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资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非遗”不仅是散落在民间的珍宝,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携手同行,共同关注、传承发扬中华文明,让“非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0)
上一篇 2020-06-14
下一篇 2020-06-1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