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兵一家的“人世间”故事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公司 张艳燕

十里长安街,是一座活着的“建筑博物馆”,这里每个建筑都有它自己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主题。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军事博物馆,见证了过去的岁月,也昭示着如今这个时代的辉煌。

很荣幸,我所就职的通用技术新兴建设,就是参与军事博物馆的建设者。如今,我光荣地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城市建设者“接力棒”。透过老一辈的讲述和亲身的经历,作为一名工程兵的后代、一个城市建设者的家庭,我和我的家人内心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工程兵的父亲。从辽宁到广西、从贵阳到山东,我父亲的足迹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是一个工程兵、是一名通用技术新兴建设的退休工人,在建筑工人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了42年。我的父亲,只是当年工程兵的一个普通缩影,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背井离乡扎根在北京,成为战友、同事、兄弟、亲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都是听党指挥的工程兵,都是新兴人。他们身体力行讲述着最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阐述着中国工匠最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

初到新兴建设的前身,即当年的总后工程总队,我的父亲只是一个年轻的木工。小时候家里的板凳、桌子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他说那是一个工程兵融进骨子里的手艺,一辈子也不会丢。我家的被子,如果没有叠规整,一定会被他重新叠成标准的“豆腐块”。我的字迹一直是工工整整的,因为从小被这样要求:“写字就像一个人站立,一定要横得平竖得直,不能东倒西歪的。”他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有一股子钻研的劲头,做事有板有眼、讲究原则,遇到困难、从不后退。我家至今珍藏着父亲当兵入伍时的旧照片,已经退了休、两鬓斑白的父亲,提起18岁参军入伍和新兵连的往事,还是眼神发光、神采飞扬。

工程兵的家风。小时候,我对父亲是不解和埋怨的。从小到大,家里的事情都是母亲在操持,他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也很少给我辅导功课,不是忙着盯工地现场,就是忙着和甲方核算校对,几乎缺席了我的童年时光。自从我自己成为新兴建设的一员之后,这些不解和埋怨渐渐化解了。父亲常跟我说:不管是穿军衣,还是脱军衣,不管是当军企职工,还是当央企员工,改变的是身份和称呼,不变的是工程兵对党的无限忠诚;不管是炎炎盛夏,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城镇乡村,还是祖国的大江大河,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工程兵建设祖国的初衷。

成为一名新兴建设者之后,在我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干事有魄力、做事认真的榜样,父亲工作踏实,有担当,讲奉献,是项目成本管理的能手,是项目负责人抢着聘用的资深预算员,做事特别负责又井井有条。这些质朴的反馈,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从老爷子身上学到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工作负责。”无论碰到什么困难,自己都会像父亲那样发扬军人敢于担当、敢于拼搏的作风,尽全力克难攻坚,实现目标。2006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个神圣集体中的一员,我渐渐长大、懂事并传承了这样的好家风。正是因为父亲当兵入伍的经历,我养成了坚强勇敢、坚毅执着的品格;正因为父亲长年在基层一线工作,我成为努力上进、踏实认真的人;正是传承着父亲的坚定信仰,我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勤勉工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扛起责任,挑起担子。

军事博物馆,是我们承建的众多优质工程的缩影。作为一名工程兵的女儿,我们家与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之缘已经延续了40多年。翻阅军事博物馆的历史,正是百年党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写照。军事博物馆,它不仅是一个军事地标,而且犹如一部立体史书,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记录着中国铿锵前行的足迹,见证“军事”的力量与中国奇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丰碑,正是一代代工程兵和建设者们建筑强国、科技创新的见证!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4-11
下一篇 2022-04-1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