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融”共通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委组织部 吴璧君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必须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人才工作需凝聚更加广泛的力量,应汲取“草船借箭”的思路,向“区域协作”借势、向“校地合作”借智、向“市场运作”借力,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借“区域协作”之势,融合“产业链”协同创新。新时代人才资源争夺战日益激烈,在这之中既有竞争也少不了合作。新时代人才工作要牢固树立紧密型创新生态圈思维,坚持把“区域协作”作为重要突破口,积极“南北借力”,方能“东西逢源”。要拓展“引才朋友圈”,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灵活运用“研发飞地”“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模式,针对性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扩大“育才交流圈”,加大与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在项目推介、体育赛事、文化惠民等方面交流力度,搭建人才发展促进会、HR联盟等平台,推动优势互补、联合育才。要优化“留才生态圈”,探索高端人才评价互认和公共服务跟随机制,推动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共享互认,全面营造区域间服务无缝衔接、人才宜居宜业的一体化环境。

借“校地合作”之智,融汇“培养链”驱动创新。高水平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多元化、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校企合作既能拓宽培养渠道,又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支持高校院所与地方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联建产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以“人才+项目”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要加大人才柔性引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线培养模式,聘请“产业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扩充“本土高水平人才库”。要构建人才培养链条,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学设置特色产业学科,“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园、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课题论证实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校地合作共赢。

借“市场运作”之力,融通“服务链”激活创新。资本市场在动员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人才工作也应该向市场借力,引入市场化机制,广泛集聚科技创新“合伙人”。要促进人才服务更加便捷,整合社会和政府资源,搭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认定、创新创业、联系服务等方面人才服务“上线入云、一网通办”。要让改革人才评价更加多元,坚持人才资源由市场配置原则,遵循人才成长和创新资源开发规律,逐步建立市场调节、企业分配、人才参与、政府监管的薪酬制度,引入专利发明运用、成果转化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多维要素考核评价人才。要推动人才支持更加有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以政府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产业发展,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

(0)
上一篇 2024-01-27
下一篇 2024-01-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