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王子龙

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辞,我已看了三遍,唏嘘之余,更有思考,所得有三。

因为自强不息之光永在,苦难也便成了陪衬。黄国平的青少年时代,是和穷困、厄运裹挟在一起的。黄博士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他12岁时离家,父亲外出务工,在他17岁时意外离世,同年,相依为命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也许,一个常见的发展走向,应当是早早辍学,然后外出务工,然后娶妻生子。但,这世界毕竟还是有“希望”存在的,“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始终没有遮蔽这份自强不息的光芒。黄博士依靠读书,开启了一个山里娃改变自身命运的长征。“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是呀,“自强不息者终能自救”,这曾是我高中班主任的口头禅,也是我矢志奋斗的座右铭,因此,我特别理解黄博士的这份努力,这份拼到无能为力的执着,为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点赞。

因为脚踏实地之念常在,也就有了水到渠成。或许苦难自己默默承受,再大也是一个人的,而当因贫穷导致的困难在聚光灯下凝视时,这苦难险些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博士说,“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少年人的心灵是敏感的,自尊心一次次被催缴学费撕扯,无疑是难过的。但我们看到,“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黄博士的寒窗苦读,带给了这个山里娃最后的尊严,同时,这份执着的追求,何尝不是苦难铸就的脚踏实地之路。这令我想到了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还要在煤油灯下苦读书,成功者的路径果然都有几分相似。黄国平终于成为了博士,而青年习近平走出黄土地,也有了自己清晰的人生指向和一身的真本领、硬功夫。所谓人世间的幸运,我想大抵都是这种脚踏实地之后的水到渠成吧!

每个人都有困住自己的“大山”,要“拼”出一个未来。黄国平的经历告诉我们,纵然身处泥泞和沼泽之中,在这样一个万马奔腾的新时代,依然有着依靠奋斗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相比于黄博士满身泥水的奋斗史,我们或许已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没有伞的孩子学会了奔跑,有伞的我们也要大踏步前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比起黄博士,我们更要多一份冲破自己“舒适圈”的魄力,多一份脱离自己“避风巷”的行动,勤于冲破自己不同时期的“大山”,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中,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逶迤、纯粹和极美。

“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共勉之,共进之。

(0)
上一篇 2021-04-19
下一篇 2021-04-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