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稻花”开遍祖国每一个角落

辽宁省抚顺市委组织部 王梓伊

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灵魂不散,历万种磨难却历久弥坚。
总有一些事,在平凡朴实中见证伟大,于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总有一种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畏艰辛,不懈求索,当时代之楷模。

2021年5月22日,“山河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这一天,我们痛失了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为天下人安身立命、为世界科学文明做出创世纪贡献的袁隆平院士。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精神,经千年颠沛而灵魂不散,历万种磨难却历久弥坚。他创造的“水稻花”的种子将承载着对真理的“上下求索”、对责任的“先忧后乐”、对奉献的“至死不渝”开遍祖国大好山河。

以勤学之态,播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理之花。1953年,在他大学毕业那年立下了“我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中国的老百姓挨饿”的壮志豪言,也许没有人能够想到,这句壮志豪言却成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和追求。1960年,为了培育研究杂交水稻,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他头顶烈日,脚踏烂泥,手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上万株稻穗中搜寻着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64年,他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试验和研究,尝试过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直到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自此,中国水稻亩产量逐年递增。

以笃行之心,播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之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随着袁隆平团队的不断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杂交水稻的培育种殖技术不断完善、成熟。在他看来,这株“水稻”承载着对人民的承诺、承载着对祖国的责任、更承载着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在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下,直到2000年开始,水稻亩产分别突破了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大关。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彻底拜托了粮食的困扰,意味着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推动着时代的进步,那年的他70岁,年近古稀。

以忘我之姿,播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花。“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共和国勋章”等一系列表彰、荣誉纷至沓来,但袁隆平并没有选择“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说:“只要我还能胜任这份工作,只要国家需要我,我便不会离开”。哪怕他的双腿已经不能行走、哪怕他的身体已经不再健朗、哪怕他的额头早已布满了深深的皱纹。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只要祖国需要他,只要人民需要他,只要“稻田”需要他,他便义无反顾。

回顾袁隆平院士的一生,相比于他的天才,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坚韧的意志、执着的追求、为民的情怀、为国的奉献,几十年如一日。人们总说一生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对于袁隆平院士,一生却很长,因为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足下这片他挚爱一生的“稻田”,不论时间如何流逝,他将是我们心中那座永恒不朽的丰碑。

此刻,我想对您说,等到来年“水稻花”成熟,请您放心,“吾辈必当勤勉,持花播种耀中华”。学习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精神,学习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真态度,学习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学习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品格,把所思所学播种在脚下这片神州大地,让这朵承载着民族复兴、光耀中华的“水稻之花”开遍祖国山河。

(0)
上一篇 2021-05-25
下一篇 2021-05-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