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基层减负的“着力点”

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 向廷玺

基层减负,就是要帮助基层减压松绑、卸下包袱,让基层干部放开拳脚、大展身手。去年是“基层减负年”,加强思想教育,解决思想不纯、政绩观错位,根治文山会海,减少监督检查等都是中央减负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减负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是基层干部期盼已久的“福音”。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名义上的减负口号震天响,行动上的减负却变味走形,形式主义换了“包装”死灰复燃,让基层苦不堪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地方在减负上,不下真功夫、实功夫,而是耍起“太极拳”,打起“乾坤大挪移”。如中央明确提出要精文减会,于是有的地方为了降低发文比例,红头编号文件少发了,但红头便签提示变多了,文件改头换面成“提示”,不走公文平台,通过工作QQ群、微信群直接发送,悄无声息、不留痕迹,面对上级检查毫无破绽。督查考核改换门庭变成“走访调研”,检查实际上“只增不减”,考核内容“只多不少”,“表哥”“表姐”现象依旧存在。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旨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抓落实,进一步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指明了方向。为基层减负,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在行动上、点子上、责任上精准发发力,久久为功,才能有效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

减负需要减到“行动上”。减负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把减负当作摆设,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强化减负的执行力,领导干部要认真思考、仔细谋划,不打折扣、不留余地落实中央关于减负的要求,因地制宜,帮助基层“减”掉包袱、“减”轻负担、“减”少压力,真正的让基层干部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提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让减负在实际行动中落地见效,成为基层担当作为的强劲动力。基层干部作为减负行动的“受益者”,要敢于发声,不能当“沉默的羔羊”,积极为自身减负建言献策,推动基层减负不断深入、不断完善。

减负需要减到“点子上”。减负不是搞“大锅饭”,更不搞“一刀切”,不能“人云亦云”,把减负当作推诿扯皮、消极怠工的借口。减负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多什么减什么,文件过多减文件、考核过多减考核,不能把该有文件、该有的检查“减没了”,从而降低工作质量和成效。提升减负的针对性,深入走进基层、贴近干部,详细调查研究,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的硬道理,坚决杜绝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把减负当作忽悠基层的“假把式”。减负减到“点子上”,是恪守减负原则和遵守减负目标的具体实践,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懈奋斗,推动工作高效开展,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保证。

减负需要减到“责任上”。《通知》指出,要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减负减掉的是冗杂多余的工作,减出的是过硬的本领和显著工作成效,减负需要正确把握“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关系,做到有机结合。严管,就要用严的纪律规矩,对漠视群众利益、工作敷衍搪塞的干部要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厚爱,就要多一份关注和关爱,对基层优秀干部要“高看一眼”,加大对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不断夯实减负责任,推动基层减负向纵深发展。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1-31
下一篇 2022-01-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