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书写最忠诚的爱国方式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委组织部 姜倩倩

11月3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颁发奖章、证书。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天眼”问天到“天宫一号”空间站启用,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用他们最本色、最纯粹的方式,用一项项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书写出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最忠诚的热爱,擘画出中华民族发展最恢宏壮丽的诗篇,成为我们最应该追的“亮眼之星”。

自强坚韧,才能永攀科技创新的高峰。科研如登山,过程充满困难、挫折和风险。一名科研工作者,只有同时具备自强不息的性格、坚韧不拔的勇气、异于常人的悟性,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得者王大中院士曾说,“科研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这何尝不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和平年代,人人都有实现自己事业、理想的权利和机会,而那些真正实现了梦想的成功者,无不是践行了科研工作者的这些精神和品质。去做这样的人吧,有韧劲,在遇到挫折时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有勇气,在无人探究的领域敢于率先垂范、迈出第一步;有悟性,在无法企及的高度提出自己的标准、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未来的成功就值得期待。

取度合适,才能实现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的结合。众所周知,核能威力巨大但却极具危险性,因此“固有安全”成为核实验的终极目标。1982年,拿下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王大中博士回国后确定的研究方向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然而,核能安全目标远大,要想实现它,必须考虑现实可行性,分阶段设定目标。于是,王大中以“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来设定阶段目标。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只能无功而返或达不到预期成果;跳起来摘得着,才是适度的高标准,设法让自己跳的高一些,摘到果子后,再瞄准新的高度,重新出发。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学习王院士这种“取度合适”的目标设定方法,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对自身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对能力有清楚明白的认识,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完成终极使命。

产学研用,才能使先进技术造福“普罗大众”。以两座实验堆破解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后,王大中院士定下了新的目标“从实验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跨越”。他指导团队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之路,使先进核能技术成果获得了重大应用。今年9月,在山东荣成建设的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临界,预计年内即可实现发电目标。科技创新发展最终的目标是造福人类社会,我们要着力探索使得更多的“产学研”成果与企业合作落实,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能量”和“产品”,为社会所用,造福于人。要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储备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科技的长远进步积蓄更多人才力量。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