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为何总是“流于形式”

《礼记》说,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凡是在平民中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官,对于其德行一定要先进行考察。考察清楚了,然后才加以任用。可知干部考察自古以来就是选人用人中的重要环节和前置步骤,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部分考察组很难获取到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为上级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最后让干部考察流于形式。症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走流程”观念驱使,考察形式化。一方面是考察组自身对考察有“走流程”的误解,认为“一把手”已经定好意向人选了,组织部门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考察对象符合晋升条件、符合程序,然后顺利过关。如果考察组方面过于较真,影响了流程的进度甚至让考察对象过不了关,既得罪领导又得罪考察对象,所以倾向于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无需反馈,得过且放过。另一方面是考察对象所在的单位,“走过场”观念根深蒂固,认为选人用人都是上级领导的事,自己的看法无足轻重,说什么内容都改变不了“既定事实”,于是认为谈话过程中配合考察组完成任务就可以,多说无用。从工作大局出发,考察组成员和谈话人都应该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党性观念,深刻认识干部考察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端正态度、充分做好准备,坚持实事求是,让干部考察从“形式化”向“实质化”转变。

“老好人”思想作祟,材料笼统化。不少同志都有成人之美的传统美德,认为提拔晋升的机会都是来之不易的,没必要当别人阳光大道上的“绊脚石”。在谈话内容里,只说场面话、漂亮话,对于个人不足,特别是关系到考察对象能否提拔晋升的问题和缺点部分,是慎之又慎。部分谈话对象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保心态,只肯谈有助于“锦上添花”的优点,会造成“节外生枝”的缺点是一概三缄其口。这样一番考察下来,考察组得到的全是泛泛而谈的空话,最终输出的材料就变得笼统又空洞。因此考察组要主动营造出愉悦宽松的谈话氛围,掌握问话技巧,打消被谈话人思想上的顾虑,让其想说、敢说、畅所欲言。谈话对象也必须端正思想认识,如实反映、客观评价,讲心里话、讲实在话。

“能力有限”影响发挥,画像雷同化。部分考察组成员素质不高,导致干部考察质量不高。近几年来,组织部门工作日渐繁重,加上教育培训不够,部分组工干部疲于应付基础性工作,很难抽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导致对干部考察的业务生疏,缺乏识人用人的火眼金睛。在考察过程中,方式方法较为死板,不善于引导,听不出“弦外之音”或者重点把握不准,只捕捉到片面信息。到了写考察材料环节,部分同志由于文字功底不深、语言概括综合能力不强,输出的内容往往是词不达意、‘蜻蜓点水’,再加上拘泥于考察材料格式的限制,生搬硬套一通,最终出来的人物画像雷同化、扁平化严重,好像都“优秀”得差不多,都“政治素养好”“工作能力强”“埋头苦干”…… 根本不能让读报告者一看就如见其人。应当加强对组工干部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在考察的时候派出有经验有“慧眼”的精兵强将,单刀直入、深挖细问,着力谈深谈透,全面考准考实。

能否把好干部考察关,关系到能否造就一支干净忠诚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组织人事部门应扛起重任,勇毅前行,破除干部考察的“形式主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38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5809.html

(1)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