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红色传承绘新卷

湘赣两省交界处,罗霄山脉高耸壁立,青色的滁河水荡起层层涟漪,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便坐落在山下一片开阔处。89年前,红军进入沙洲村进行休整,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半条被子”的故事被讲述后,沙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些年来,沙洲村以“半条被子”精神为传家宝,聚焦“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三大主题,通过建强班子、发展经济、培育乡风,打造了一张集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湖南名片,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胜地、脱贫攻坚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党群同心 

班子强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沙洲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只有一些老年人和小孩子。”提起以前村里的情况,村支书朱向群苦笑着摇头。他本人也在退伍后首先选择去大城市打拼。2014年村里换届时,父亲的一句“伢子,回来吧!”让他卖掉了搞工程的挖掘机,回到沙洲。

刚回来时,尽管干劲满满,但朱向群却总觉得有种“拳头打到棉花上”的无力感,村“两委”人员少、年龄大、不齐心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子的发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住换届契机,沙洲村将村干部人数由3名增加到5名,将2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党员选拔进入支部班子,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到44岁,全部是高中以上学历,同步安排一名选调生到村任职,班子结构更优,整体素质更强,干劲和战力都明显提升。同时,接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市6家单位组成强力后盾,3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工作队队员长期驻村,帮助沙洲村解决各种发展问题。

火车头装备好了,还要调动车身的积极性。为激发村民发展积极性,沙洲村搭建起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庄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为支撑的“1+N”村民自治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依托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作会等组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形成了党建引领“一约四会”自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如今,村民人人都是主人翁,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村党支部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沙洲村党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农旅融合 

经济旺
90后朱小梅与丈夫都是大学毕业生,先后在长沙、广州等地从事电商生意,积累初始创业资金后,在沙洲村村口办起了一家两层楼的瑶厨食府,年接待团队用餐营业额最高突破40万元,现在弟弟妹妹都回来一起创业。

像朱小梅一样的返乡青年,在沙洲村还有很多,他们的归来,都得益于沙洲村“红色牵引,农旅融合,多元产业拓宽致富路”的发展模式。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机缘,沙洲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文化广场等文旅景点和项目。推出“重走长征路”、特殊党课、拓展训练等特色文旅服务项目,编制红色文旅的“1+1+5”规划体系,完成沙洲核心区域“一户一档”“一房一档”“一文物一档”挂牌保护,修复“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有效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半条被子”精神和日益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与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沙洲。为进一步提高游客体验,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两委”多方争取支持,开办厨师培训班、民宿客栈经营管理培训班、水果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实用培训,提高村民服务水平,累计培训沙洲村及周边村镇村民上千人次。与周边村联合开发1500亩的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黄金奈李、猕猴桃、小黄姜等农产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建设爱莲湖、荷田公园等“田园七景”,游客除了能采摘、垂钓,还能体验田园生活。

如今,90后奶茶店主朱晓英、直播带货的网红黄芸、从事夜宵生意的朱世伟等返乡创业青年,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沙洲获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

精管善治 

乡风淳
深夜11时,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已熄灯入睡,但沙洲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民主夜谈会”才刚结束。解决完群众问题的朱向群一边朝家里走,一边还在和村“两委”成员商量着明天的工作计划。

为发扬“半条被子”精神,培育崇德向善良好乡风,沙洲村依托“民主夜谈会”等形式,完善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章程,借助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和建设家园内生动力。同时,大力加强法治阵地建设,建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明白人”法律矩阵,教育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持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动,“景区服务之星”“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不断涌现,以身边人启发教育身边人。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吸纳50余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实行群众点单、志愿做单。青年志愿者在政策宣讲、公益慈善、科技科普等方面主动作为、甘于奉献,把精准、便利、高效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

“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村里干点实事,帮助村民解决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作为青年志愿服务队队员,朱小梅今年刚成为预备党员。在帮助群众解决心头牵挂的问题的同时,村里的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密切。(本报记者 李新瑞)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0)

稿件来自

上一篇 2024-02-13
下一篇 2024-02-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