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宣恩推进党建引领快递进村行动 乡乡有网点 村村直通邮

卸车扫描、上供包台、自动分拣……9月5日9点30分,在湖北省宣恩县寄递物流供配中心,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工作人员正有序将包裹装车。一个小时后,满载包裹的邮车缓缓驶离,新一天的配送之旅开始了。

宣恩县地处武陵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导致物流不畅,快递进村面临件量少、成本高、网点缺等难题。去年7月以来,为打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宣恩县积极开展党建引领快递进村行动,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寄递物流服务往村覆盖、向户延伸。

包裹进到村
“以前到镇里拿快递特别不方便,现在快递直接到村里,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近日,椒园镇庆阳坝村村民商守萍到村里的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取快递时说。

坚持全局谋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宣恩县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三农”服务站、农村小卖部等现有资源,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货架、有标识、有运输代运服务”的“五有”标准,构建149个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形成“乡乡有网点、村村直通邮”的快递网络格局。

建立兼职快递员机制,由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员志愿者兼职村级快递收发员,按照“分拣整理、及时通知、精准派送”三步工作法,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告知群众快递转寄情况,并为行动不便和不能及时取走快递的群众提供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确保快递不积压、群众少跑路。

“我们按照‘党组织推动、市场资源整合、企业示范带动’原则,由县邮政公司牵头,集合顺丰、韵达等7家寄递物流公司,实行统一分拣、直分到村、运投到村,有效解决快递覆盖面广但速度较慢、快递速度快但向乡村延伸不够的问题。推行城乡货运公交、农村物流班车等配送模式,建成‘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快合作’的‘大邮政’平台,让群众享受到更全、更快、更优质的寄递服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任雪琴介绍。

去年,全县快递总量1000余万件,进村投递量583.73万件,同比增长29.28%。

土货出深山
9月4日上午10点,“千件邮路”收件负责人郑明奎,准时来到李家河镇板栗园村村民周振元家门口,将堆放在院子里的包裹扫描、装车。

“此前寄包裹要跑到镇上,费时费力,而且无法邮寄生鲜食品。现在好了,腊货和生鲜蔬果,可以当天采摘、发货。”自从邮路通畅后,周振元的订单源源不断。去年,他经营的宣恩美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营业额突破1500万元。

宣恩县是农业大县,特色农产品多,伍家台贡茶、贡水白柚、黄金梨等口碑俱佳。但是,受制于销售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寄递物流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众多农产品只能沿路叫卖,好品质一直没卖出好价钱。

为破解难题,宣恩县按照“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便捷的乡村快递网络,积极引导邮政快递与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深度合作,各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快递服务站+电商+直播带货”的发展模式,通过家门口的快递带动腊肉、茶叶等10余种农特产品进城,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的一站直达,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湖北柏树枝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吴瑞感触颇深:“通过直播带货,平均每月超100吨腊肉通过村级服务网点发往全国各地,月销售额超400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以前只能沿街摆摊贩卖,销量少,价格也低。自从电商发展起来后,我们的黄金梨可以通过村级服务网点销往省内外,均价上涨为5元一斤,亩产增收超1.2万元。”椒园镇黄坪村党支部书记姚元翔笑得合不拢嘴。

截至去年年底,宣恩县农村地区快递出村业务量48.18万件,同比增长36.5%。

做好“管”文章
快递进村、农货出村,给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如何确保成效“稳得住、可持续”?宣恩县不断完善监管模式,拓宽快递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力求“成效”变“长效”。

强化监管,让服务更加完善。推行邮政和“溪鸟”双系统管理模式,通过“云监控”实现收寄、分拣、安检等环节和道路货物运输收货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存储数据保留90天;按照经营时间不少于每天6小时、收寄开包验视及实名登记“三个100%”模式,管理村级服务网点,让群众寄收快递“次日达”“放心存”;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在快递配送邮车、农村物流班车、快递服务网点设立党员先锋岗596个,成立无职党员投递志愿服务队110余支,并将快递进村纳入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容。

多元集聚,让运营更加持久。村级党组织将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作为公共服务末梢,在邮政快递基础上叠加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服务及金融、通信等企业服务,构建起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为中心的便民服务体系。2022年,6家银行依托快递服务网点开展“整村授信”工作,累计建成信用村140个,授信农户13793户,投放各类涉农贷款82.4亿元。

小快递,大市场;小包裹,大民生。快递进村行动为山区人民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和发展红利,持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报通讯员 王慧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0)

稿件来自

上一篇 2024-02-13
下一篇 2024-02-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