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和美”之道

浙江省嘉兴市选调生 卢震

从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再到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作出具体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一轮乡村建设指出了更加明确、更为宽广的前进方向。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的背后,既蕴含了一脉相承,也凸显了更高期待——“和”是内在理念,“美”是外在表现,两者“一体两面”贯穿于乡村基层治理、产业布局、文化发展全过程,推动新一轮乡村建设向由表及里、形神并重蝶变跃升。

人心和善,治理安美,实现和睦安宁的稳定发展。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是和美乡村的重要内生动力。农村直面基层群众、直面问题矛盾,怎么建、怎么管,需要治理重心下移、服务关口前移。无论是“枫桥经验”,还是“三治融合”,都扎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探索,脱胎于群众共建共享的创新实践,超越了微观性的个案示范而上升到顶层战略设计层面。着眼于此,和美乡村的基层治理仍需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根本主线,充分汲取人民群众改革攻坚的智慧和力量,坚持自治筑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广泛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坚持法治固本,树立守规矩、遵法律导向,让村民养成行事做人守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坚持德治立标,讲好身边好人故事、发掘田间最美人物,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和睦相处。如此多管齐下,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布局和谐,环境秀美,实现动态平衡的和谐发展。2023年“一号文件”要求,“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建设不是“一次性”工程,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乡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等一系列、多维度关系,需要系统妥善处理各方诉求。因此,建设和美乡村应当坚持“三三制”,即优化功能、空间、产业“三大布局”,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让“良田”回归“粮田”。放大原生态乡土魅力、融入现代化生活元素,立足存量、用好增量,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落民居串点成线,甚至跨越村域行政区划寻求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形成功能衔接互补、空间有效利用的新格局。坚持产业主题化、经营品牌化,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有利生产的产业项目,加快形成利用农田、贴合农业、繁荣农村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以一产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和技术渗透,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旅游等二、三产服务业有机导入,促进农业增效、环境增美、农民增收。

文化和乐,生活富美,实现以文乐民的繁荣发展。精神富有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和高远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品格。“富口袋”也“富脑袋”,让文化的“种子”在农村枝繁叶茂,是乡村全面振兴和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对接需求、贴近基层生活,搞清楚群众想看的节目是什么,爱听的语言是什么,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展现方式。着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既要保护好古宅、古井、古窑等历史遗存,也要让老手艺、老民俗、老剧目焕发新活力,修旧如旧、传承创新。切忌动不动就“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注定难以唤起情感共通、内心共鸣。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体系,建好管好文化礼堂、乡村书屋等文化“新地标”,打造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课堂、提升干群科学素养的乡村学堂、激发创新创作活力的百姓舞台,让群众均等化、零距离地获取各项文化服务,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在广阔农村蔚然成风。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3-03-11
下一篇 2023-03-1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