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陆元九:心中有挚爱 眼里有星河

贵州省大方县委组织部 刘垒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陆元九院士的一生是热爱国家、坚守事业的一生,是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用汗水和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先生已逝、精神长存,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陆元九院士的足迹,从他身上汲取奋进之力,坚定信念、不负韶华、以身报国,用实际行动回应时代使命和人民嘱托,在新的长征路上以不懈拼搏、勇往直前的姿态书写事业发展新篇章。

致敬“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精神,做信念如磐的爱国者。1945年,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陆元九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攻读当时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技术,并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人才,陆元九毅然辞职,突破重重阻力,于1956年回到故土,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回国后,陆元九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在“荆棘里拓荒”,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研究,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党员干部就要像陆元九院士一样,守牢“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自觉把个人、集体、国家利益融为一体,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投身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致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精神,做锐意进取的先行者。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陆元九一直保持着对创新的独到理解,他始终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一生坚守、一生追寻。在我国启动人造卫星研制之初,陆元九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并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基础性贡献。1975年11月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并回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的国家。在陆元九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夯实了基础。党员干部就要像陆元九院士一样,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待事业始终秉持一股闯劲和拼劲,不惧改革“拦路虎”“荆棘丛”,敢于先行、不断创新,善于打破工作中的传统思维,从而迸发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拿出新措施,破题解难、干事成事,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致敬“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奉献精神,做毕生坚守的追光者。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1984年,陆元九担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的过问下,航天系统自主培养高学历人才形成惯例,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05年,陆元九发表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受到航天科技集团领导高度关注,随即得到部署落实。在陆元九的示范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青年才俊成长为作风优良的航天工作者。陆元九一生简朴,却捐出自己的大笔积蓄,资助科学研究,他用一生推动了我国惯性导航事业的跨越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党员干部就要像陆元九院士一样,把奉献精神作为人生底色,自觉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始终立足工作岗位,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甘当铺路石,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代代传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0)
上一篇 2023-06-10
下一篇 2023-06-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