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记忆不一样的“秋词”

四川省汉源县委组织部 冉旭

89年前,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点燃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战火,拉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75年前,1945年9月3日,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华儿女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神州陆沉、中华再造,沧海桑田、日月新天。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民族正在走向复兴道路。

时光长河静静流淌,上游激荡的涛声依然响彻耳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车辙压过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秋词》耳熟能详,又是一年九月,秋风冽冽、白露为霜,当历史的重影浮现眼前,我们记起的,却是不一样的“秋词”。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铭记刻骨铭心的苦难历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起,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大半个中国沦丧在日军铁蹄之下,930余座城市被占,3500万同胞伤亡,4200万人无家可归,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是一场空前的国家灾难,是永不会愈合的民族伤疤,我们不能忘记!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取劳工、进行细菌战化学战、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这是侵华日军罪行铁的罪证,也是中华民族血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148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筑起不倒的长城,用永堕黑暗换取胜利的曙光——这是一段用鲜血浇筑的历史,一场用生命赢得的胜利,我们不能忘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传承为国为民的抗战精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历来是英雄的民族,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以身许国、与国共戚,挺起了顽强不屈的民族脊梁,创造了与国共戚的抗战精神。何谓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即是华北平原普通人家“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楹联所承载的爱国情怀;是赵一曼历经几十种酷刑而面不改色、缄口不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民族气节;是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舍生取义、儿所愿也”“没有命令、死也不退”的英雄气概;是两万里长征路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记忆也许模糊,精神永不消逝。将抗战精神永远延续下去,与医护人员一道白衣执甲、共克疫情,与抗洪战士一起风雨逆行、防汛救灾,与基层工作者一同上山下乡、战贫攻坚,即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奋斗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战争时期,救亡图存是我们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改革开放时期,建设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使命;步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使命。完成使命,需要艰苦卓绝的勇气与毅力,需要勇往直前的气势与担当,需要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信仰,需要薪火相传的奋斗与拼搏。“船到中流浪更急,一蒿松劲退千寻”,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风险交织、挑战与机遇共存。如此局面,更加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发扬抗战精神,不松劲、不退却,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顽强的拼搏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勇开顶风船,扬起中国帆”,共同驾驭好这艘承载梦想的大船,驶向民族复兴的彼岸。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相信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众志成城下,我们定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开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灿烂明天,并以此告慰那段铁血悲歌的历史,告慰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献出生命的烈烈英魂。

(0)
上一篇 2020-09-07
下一篇 2020-09-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