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变与不变——国庆中秋假日返乡随笔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委组织部 傅丽萍

因为工作和外出旅游的原因,已经三年没在老家过长假了。国庆中秋节假日,是农忙时节,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不同的是稻田中多了收割机,村民们依旧忙碌但却不像以前那么辛苦。

回想起初二那年国庆放假回家,也是正值稻谷收割时期,家里40余亩的水稻,全靠父母两人手工收成。有一天傍晚,父亲可能因为过度劳累,挑着满满一担稻谷跪在了田埂,然后又咬着牙站起来。“爸,明年别种那么多了,你和妈妈太累了。”“不行呀,你和你哥一个初中一个高中,读书都要钱,在我们乡下除了毛竹,就只靠卖谷子了。”那时的我就想着快点长大,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

时间过得很快,“90后”的我们真的长大了,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着不错的收入,能够为家庭减轻负担。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得也越来越好,农民们劳作方式从传统手工到机器代工,就业渠道从自给自足到外出就业、家门口就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0月3日到邻村看望了许久未见的外公外婆,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站在家门口迎接我。“这个楼梯前段时间村里帮忙修了。”“中秋的时候,乡里的领导又来看我和你外婆。”外公外婆现在除了和我聊生活、聊身体这些家常,聊得最多的就是乡村干部对他们的帮扶。

2013年大舅因肝癌去世,2017年小舅又突发脑溢血,丧失了劳动力,还有两个小孩在就学,家里仅靠七十多岁的外公维持着。村里了解他们实际困难后,马上将他们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在家里坐了不久,外公就带我到他的鱼鸭养殖基地参观。今年村两委帮他申请了一批养殖资金项目,又邀请了专家对养殖开展了培训,如今他拥有了自己的小产业。“他们对我都很尽心,有合适的工作都会给我介绍。”养殖项目的收入,以及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介绍的务工机会等,让外公家渐渐走出了困境。

假期结束,离家前父亲还是会送我,但不同学生时期送我到桥头乘车点搭班车,而是站在家门口看着我上车。

我的家乡福建省光泽县古林村,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以前村民只能依靠两天一趟的早班车外出,当然村里的孩子外出求学也是一样。所以,从初一开始,“占座”一词在我们这些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小学升初中,我通过自考进入光泽县一中,因为家里地理位置的劣势,假期后返校可能面临着站立三小时的辛苦。父亲送我上车发现这种情况后,为了让我能舒适地坐着去上学,每次无论冬夏都是凌晨5点半起床,徒步到距离家大约10公里的交叉路口等车占座。这也是我从初中开始,除了寒暑假极少回家的原因。

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了我们这个小山村,从道路硬化,到整村搬迁,许多政策、资金、项目开始向这个贫困村倾斜。如今,乡政府到古林村的直达道路已水泥硬化,村民到县城办事路程缩短了将近一个小时;各个村民小组通组道路也都完成了硬化,开车能直达家门口。

如今的小山村,依旧保有我儿时记忆中的美好,依旧和谐平静,村民们依旧勤劳朴素,但是如今房子更新了,路更宽了,村民们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也越来越多了。

(0)
上一篇 2020-10-06
下一篇 2020-10-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