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引领 “小香菇”成“主产业”

山西省壶关县委组织部 崔前军 李茜

支部引领 “小香菇”成“主产业”
——山西省壶关县晋庄镇北庄村建成“香菇专业村”

今年10月,在山西省壶关县县城体育场举办的“全县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北庄村香菇大棚承包户、40多岁的杨林枝一边忙着过秤,一边和顾客说,“香菇营养甜美、好吃不贵”。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他已从“新手”变成了“行家”。

支部引领,从“会场”到“地头”

山西壶关晋庄镇北庄村“九山一条沟、不见一分平、出门就爬坡、沟里有层田”,是一个“路行靠腿、秋收靠挑、沟通靠喊”的贫困村。为转型发展,支部书记杨雪斌、村委主任杨国良三下河南,两临河北,八去西峡,十到平顺,多番探索,确立“建棚种‘菇’、飘‘香’太行”的发展思路,打造了一张“晋庄名片”,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

近3年,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北庄村建设了122个香菇大棚。由于村民没技术,一直无人敢承包。年近60岁的村支书杨雪斌带头承包了20个香菇大棚,正当壮年的村委主任杨国良一气承包了40个香菇大棚。为的就是,干给全村群众看!

“以前,一直担心没技术,种不好香菇。请人指导,只是集中在村委会议室,‘空对空’简单讲解。听了半天,也听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村干部就是技术人员,他们每天直接到大棚,现场‘手把手’地教。”承包了32个香菇大棚香菇种植户杨林枝说。

杨雪斌、杨国良发挥60个大棚优势,为4个大棚户主供应菌棒50万枝。在大棚务工的党员杨正考、杨有会发挥示范作用,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带动本村、邻村12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把党员的带动作用发挥到了产业延、就业链、销售链、收入链上。

如今,北庄村是一个颇有名气的“香菇专业村”,每天都有采购的,年生产一等品花菇约50万余斤,平菇30万余斤,每斤4~10元不等,年产值在122万元以上。镇党委定此为“党建创新案例”,成为全县十大脱贫攻坚模式之一。

结对帮扶,从“青壮年”到“80岁老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党员是先锋。按照“支部主导、村委主推、党员主联、贫困户主动”的原则,开展结对帮扶。42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按照“有香菇大棚的,优先结对因病因残贫困户;技术能人,优先对自主脱贫贫困户;搞香菇运输的,优先结对青壮年贫困户;外出销售香菇的,优先结对头脑灵活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了除草、保温、采摘、打包、冷藏、入库、装箱、销售、管理等2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就业上有帮助、技术上有进步、情感上有联系、收入上有提高、党群关系上有提升”的“五有”帮扶目标,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人在大棚务工,做到了“户户有人帮、个个有事做”。

承包了32个香菇大棚的杨林枝,年纯收入在32万元以上。她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有29个贫困户在他的香菇大棚务工,其中就有党员贫困户杨庭斌,其妻子郭妞花每天在大棚里除草、保温、摘香菇,一天50元,每月领取1500元工资。每户贫困户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

有人说,“雇人要雇壮劳力,谁敢雇个老大爷?”偏偏就有人“雇大爷”。80多岁的杨有富,是一个每月仅靠政府补贴的养老金过日子的贫困户。杨支书看他无所事事,干脆让他到大棚除草,能干多少是多少。工资一天一结,每天50元。杨有富逢人就说,“老杨是真党员,不是虚把式。他让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70岁的低保贫困户杨支文,是一户双女户,家中本来就缺少劳动力。没想到“屋漏偏逢连阴雨”,倒插门的大女婿,去年又得了肺癌。报账员杨文良主动结对帮扶,让杨支文到香菇大棚看门、过秤,传递党员、党组织对他家的关怀和帮助,驱散了他的烦恼。

小康生活,从“吃好穿好”到“治理好”

北庄村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奇迹:地面上没有一个“坟头”!这在一个偏远农村,简直不可思议!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党支部就根据上级部署,号召党员带头移风易俗,死后不占耕地。从老支书杨来圈带头,40名党员平了坟头,签了承诺书。在党员的影响下,北庄村形成了“不留坟头”新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支书杨雪斌说,“动了真,下了功,共产党没有一样事干不成!”

北庄村还有一项让全县村干部羡慕的“荣誉”:连续24年获得“山西省文明村”。走进村委“荣誉室”,满墙匾牌、满室荣誉。最早的匾牌已经46年,最珍贵的是“省级文明村”匾牌。一块匾牌,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荣誉,体现了全村干部群众的多年努力。

如今,北庄村正立足香菇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香菇+文明村风”工程,着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全村沟沟有大棚,一棚一个景。每月有花开,每天有香菇。天天有收入,户户都增收。端居不出户,香菇满山沟。

(1)
上一篇 2020-12-04
下一篇 2020-12-0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