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碧江:“三项举措”建设为民便民安民社区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牛年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调研。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坚持把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从居民需求出发,紧扣“三就难题”、强化阵地建设、聚焦精神需求,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不断优化社区服务,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紧扣三就难题,“聚焦式”民生服务为民

临近春节,笔者走进碧江区正光街道打角冲社区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各商店里有序堆满了各种年货,祝福新年歌曲播放开来,购买年货的人们穿梭其间,互祝新年快乐,一派喜气洋洋。

打角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铜兴大道旁,规划面304亩,项目投资6.6亿元,修建房屋41栋,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安置来自松桃、沿河、印江、碧江的搬迁群众2893户11086人。

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碧江区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激发党建活力,整合优势资源,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最关注的就学、就医、就业“三就”难题,着力把安置点社区建设成搬迁群众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美好家园。

“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在城里分到一套房子,子女就学方便、大人就业稳定,收入也有保障,日子过起来有盼头、有希望。”搬迁群众田仁军向笔者倾述着搬迁感受。

该区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防火墙”,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13所,提供学位11940个,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设置“四点半课堂”4个,招募志愿者教师100余人,解决孩子放学之后学习和无人看管难题,保障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在保障搬迁群众就业上,该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以需定培、以培供需”思路,全覆盖对搬迁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推动搬迁群众由“普工”变“技工”实现就业。通过场地免租、创业无息贷款和以工代训等补贴方式,鼓励碧江区高新区企业、区内集体经济企业在社区开设分厂和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组织党员下沉网格开展拉网排查,抓好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岗位推送,动态建好搬迁群众就业台账。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服务3万人次,促进就业11546人。

同时,该区在安置点社区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室)6个,配备医生、护士27名,提供床位18个,满足搬迁群众就医需求。健全完善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和异地就医直接报销补偿。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

强化阵地建设,“一条龙”政务服务便民

紧扣社区治理难题,积极探索社区基层治理改革,整合社区多元优势资源,组建社区综合党委,构建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组织共商、多元资源共用、多元服务共享的“五元共治”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打破固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供给。

以社区综合党委为轴心,汇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探索推行纵向建、横向联的区域化社区联动治理机制。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大厅,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信息办公平台、志愿互助平台,创设书画室、心理咨询室、阅览室、数字自助图书室、绿色网吧,设立志愿者服务中心、邻里互助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文卫服务中心等多元平台,由街道办事处派驻专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和亮牌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精细化的政务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办理事项全面,工作人员很亲切,我到社区咨询党组织关系转移和低保等问题,窗口人员对我的咨询,都会细致解答,提供热心指导。”对社区周到细致的服务,居民张阿姨满意地说。

同时,该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党建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项目建设联推、服务难题联解、精神文明联创、社区治安联防“六联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激活基层自治功能。按照“超前谋划、合理分配、统筹兼顾”原则,汇聚多元资源,统筹解决社区治理经费,完善社区文体活动阵地,做到阵地资源共用、经费资源共筹、人力资源共享。按照一个邻里对应一名党员干部、一支民情联络员队伍、一个志愿服务团队的“1+3”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多元服务,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聚焦精神需求,“多维度”文化服务安民

紧扣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大力开展民族、法治、家庭、社会等公益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明,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引领广大群众做新时代新市民。

充分发挥“五元共治”社区治理新模式作用,鼓励社区引导辖区律师事务所参与社区治理,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备法律顾问,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完善“社区党支部—社区综合党委—街道党工委”三级联动的诉求回应解决机制,解决群众诉求。整合工青妇、关工委和社会力量组建自愿调解队伍,成立家庭纠纷调解室,加大对妇女、儿童、老人的关心关怀。

“现在社区不仅社会治安好,而且文化阵地多、文化活动形式多、提供的服务类别多,我们居住在这里感到心安和幸福。”河西街道广场社区居民张大爷由衷地说。

按照“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服务原则,在社区推行智慧养老服务,对接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咨询、紧急救援、家政服务、关怀陪伴、休闲娱乐等养老互助服务。组织开展“我到社区搞义诊、我为社区献一策、我为社区捐一物、我在社区争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促进邻里和谐,营造社区安定祥和的良好氛围。组织党员教师、区级德师到社区上党课,开展党的政策理论、模范事迹宣讲,向社区宣传党的好政策、宣讲先锋模范好事迹。

据悉,该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成立校社联建功能党支部,将党员教师聘任为“春晖使者”,开展“新市民·追梦桥”社会实践育人行动,义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对搬迁群众随迁子女进行学业指导。开设“四点半课堂”“希望小课堂”,设置声乐、绘画、书法等兴趣课程,为学生提供放学和假期时段的作业辅导、阅读陪伴、兴趣培养等服务。目前,社区“四点半课堂”招收学生500余名,假期“希望小课堂”330余名,荣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0)
上一篇 2021-05-28
下一篇 2021-05-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