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三式”为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 李锡雄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基层党建的神经末梢。近年来,作为上海典型的老工人新村社区之一,杨浦区

四平路街道不断探索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互融共促的方式,坚持以微更新、微改造的社区治理模式为切入点,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提质增效、赋能升级。

“党建+自筹式”,培育社区治理认同

针对老式公房多,楼道墙皮有脱落、墙面灰暗、线路错乱,有的居民把自家的自行车、杂物等挪堆在楼道里,导致楼道环境脏乱差,且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街道积极探索楼道治理模式,通过“党建+自筹式”和“1:1资金配比”的方式,鼓励居民自治,如九州公寓、鞍山五村等楼道自治项目,在居民区党组织的“穿针引线”下,党员、楼组长带头,居民自筹资金14.7万元,街道按1:1配备以支持激发居民自治,并在楼道自治过程中,采取居民“协商议事”,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形成了意向居民提、项目共同定、过程居民督、难题街道解、效果居民评等做法,形成“一楼一特色”,使楼道公共空间从“老破小”变成“小而美”,实现“华丽蜕变”。九州公寓楼组的微治理产生了“蝴蝶效应”,并在社区复制推广。通过楼组的微更新改造、人文创意展示,让老旧小区的楼道变得更有色彩,更有人文气息,实现邻里关系“和谐美”,提升了社区居民归属感和主人翁感,培育了社区治理认同,成为推动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一个载体,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

“党建+互动式”,转变居民旁观者思维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作用,聚焦社区治理难题,在党建引领下,解决社区大小事,构建活力新家园。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街道将党建工作从“无形”变“有形”,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居委会引导、专业团队指导、居民参与主导”的模式,通过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合力共治,着力打造“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让党组织当好“连心桥”,党员和居委干部主动“亮身份”,物业服务更走心,群众与党组织更贴心。在“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综合治理改造,以及“睦邻楼组”微治理中,街道改变了以往定方案,施工单位实施做法,变为每一个项目在实施前,先征询、听取居民意见,通过“党建+互动式”,做到大家议、大家商讨,并充分调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如在阜新路287弄“美丽家园”项目建设,控江路、赤峰路等“美丽街区”建设中,街道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居民区党组织开展“互动工坊”活动,认真听取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激发了居民、社区单位等共同参与,让居民群众从冷漠的旁观者变为热心的参与者、设计者、管理者和受益者。

“党建+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化共治合力

社区治理是基础,近年来,四平路街道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激发社区治理“动力源”,实现街道主导的“单向推动”向居民参与的“双向沟通”转变,实现“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转变,绘制“同心圆”,主动搭建街道、居委会、社区规划师各方等协调沟通机制,通过“党建+合作模式”,探索出了“社区规划师+微治理”的联动机制,借力同济大学高校人才溢出效应,整合社区单位企业等区域资源为社区治理赋能,加强与同济大学、社区单位的结对共建合作,持续开展五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社区微更新、微改造落地项目300余个,取得新成效。在党建引领下多方协调,挖掘更多的资源,推动社区自治共治,形成区域联动“多元共治”模式,老工人新村常态化治理的“四平模式”“四平办法”。今年以来,街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利用“社区规划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问需于民,善于抓住居民普遍关心的“关键小事”,推进便民利民等自治项目79个,实现了服务和群众“心声”无缝对接,使群众所需所求一件一件兑换,一桩一桩解决,不断提升居民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2-13
下一篇 2021-12-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