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破除杞麓湖保护治理“假把式”

云南省玉溪市纪委市监委 葛霞

近日,针对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玉溪市通海县督察发现杞麓湖污染治理典型问题,云南省纪委监委第一时间派出调查组进行直查直办,并通过《杞麓湖的呐喊》系列专题片,将监督调查处置“明厨亮灶”式地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推动监督调查工作落地见效。

作为通海人民的“母亲湖”,云南省的九颗“高原明珠”之一,杞麓湖曾经也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模样。但是,农田尾水、养殖废水、企业排水的大量涌入,让杞麓湖风采不再;当地党委、政府不切实际的“蛮干”,让杞麓湖“椎心饮泣”,向人们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杞麓湖的呐喊,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力呼吁,更是对当地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方式方法的严厉拷问。保护治理绝不是“拍脑袋”决定,更不能搞“一锤子买卖”;不能靠化妆“美颜”,更不能搞治标不治本的“假把式”。它需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久久为功的韧劲,真抓实干的作风,方能“不负青山、不负人民”。

下好正本清源“先手棋”,破除“舍本逐末”的假把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家园的一份期许,也是他牵挂于心的一份“山水情”,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观当地党委、政府,对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流域内蔬菜种植面积不降反升、环湖截污工程“藏污纳垢”等根本性问题置若罔闻,却挖空心思应对“大考”,盲目开干“柔性围隔”、水质提升站、补水管道延升等“面子工程”,让杞麓湖更加“千疮百孔”。环境保护治理,绝不是不假思索、不顾后果的“病急乱投医”,更不是做样子、搞花架子就能“蒙混过关”,而要建立系统治理、空间管控、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从污染治理的源头思考问题,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环湖截污工程、推动沿湖泵站升级改造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推动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救火式”向“长效化”转变。

打好久久为功“持久战”,破除“急功近利”的假把式。“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地党委、政府只追求短期内湖心监测数据的光鲜亮丽,想出“攻一点、突两点”的歪主意、假借集体之名违规决策、斥巨资修建景观大道、匆匆上马三大“面子工程”,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得知湖心水质没有改善后,又以生态补水为名,从大龙潭引水入湖,通过入湖延伸补水管道稀释水体污染浓度,在连番“突围”下,侥幸“闯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绝非一日之功,不能追求短期见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工作实际出发,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认清应有的责任、扛起该有的担当,持之以恒抓好保护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池清水。

练好求真务实“基本功”,破除“弄虚作假”的假把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面对杞麓湖污染治理难题,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大搞“一言堂”,口头授意自然资源、发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集体造假”,专家违背科研精神为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让项目风风火火地从纸上走到了湖里,花大价钱却没有得到好效果。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充分、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对保护治理缺少反复可行性分析和科论证,便将决策付诸行动,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导致决策掺杂水分,脱离实际,贻害一方。环境保护治理,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问题为导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治湖方法、抓实问题整改,把全部的心思用在“真干事”上,全部本领用在“干实事”上,努力绘就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检验的答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破除保护治理“假把式”,还湖碧波千顷、绿水长流。

(0)
上一篇 2021-06-02
下一篇 2021-06-0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