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振兴“润物无声”真功效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闫谨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源于农耕文化,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引领。农村面积大,农民人口多,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解决“三农”问题,下好乡村振兴大棋局,发挥文化振兴“润物无声”真功效。

人民是主体,文化振兴关键在人。人民创造乡村文化,受益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能否继承与发展,在于能否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乡村“一户一宅”的特点,通过“积分制”,创立“6+X”评议模式,包含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环保卫生、遵纪守法、热心公益等六个方面必评事项,“X”是必评事项外的其它评比事项,各乡镇、村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有效管用的原则,自行确定评比事项,激励各乡镇、村发挥主动性,寻找治理痛点、难点、弱点,高层次、多维度、有针对地加强农民道德建设,提升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融合是方式,文化振兴动力在共享。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城乡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帮扶,中心城对接帮扶周边村,以点带面,促进文化联动共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实现文化资源双向互动,城乡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要相互尊重、互补共生,乡村文化要吸收城市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先进性,紧跟时代发展进度,城市文化也要借鉴乡村文化的乡土性、多样性、丰富性,提升城市文化结构层次,在相互融合中实现“和而不同”。

品牌是名片,文化振兴支撑在产业。因地制宜,打造本地品牌,利用乡村美丽生态环境,建立康养基地,催生水果采摘、旅游景点、乡村民宿、文化展馆等产业,融合乡村一二三产业,形成“村字号”产业链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如古建筑遗址、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特色节日表演等,培养乡土人才,提供政策、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探寻、记录、弘扬、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让特色品牌走出乡村、流向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进而实现文化资源“提现”。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8-12
下一篇 2021-08-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