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里的“小家圆”与“大国圆”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委办公室 张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辛弃疾中秋月夜所作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句,勉励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时下金秋送凉、丹桂飘香,若不邀三五好友趁兴同游、延月共饮,岂不辜负这良辰美景、花好月圆?且泛舟江上,缓缓驶向藕花深处,捞一船如梦月光,同诸君共享,一起品味这“家”与“国”的深厚情怀,“小我”和“大我”的感人境界。

“我将相思寄明月,亲友如见更相思”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们遥望那悬挂天际的一轮秋月,淡淡的乡愁总会在不经意间被唤醒,情感的共鸣也会在悄无声息中蔓延。乡愁是乡下老宅里的婆娑树影,是母亲为我们缝制的暖暖秋衣,是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流淌出来的绵长思念。乡愁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幸福感,让人“走了就想回来、回来了就不想走”,心甘情愿造福桑梓,一心只为老乡幸福,这或许也是乡村振兴的魅力所在、力量所系、情感所依。一抹乡愁,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脉,将亿万中华儿女心手相连。你看,天上那一轮明月光,承载着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蕴藏着国人特有的精神密码,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和气壮山河的强大力量。乡愁从来不只是个人的情愫,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不能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机械沿用,而是要走“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的特色道路。乡愁虽没有具体表征、具体形态,却有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或离。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的境界,是党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党员干部的权力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这是天经地义、千秋不变的道理。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至上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抱负,奋力谱写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党性之下,也有人情。正常礼尚往来并非不可,但一过头就成了挥霍,就刮起了奢靡之风。党员干部不能慷国家之慨、结私人之谊,那是不讲政治、没有底线的。青山碧水何需金玉,清风朗月不用一钱,利益输送不是传统中秋之本义,铺张浪费破坏民族文化之隽永。反腐败斗争要敢于动真碰硬、抓铁有痕,不能蜻蜓点水、虚晃一枪。“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党员干部自己也要不断提升党性素养、常修为官之德,经常性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让“党性明月松间照,廉洁清泉石上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是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天河如银练,月光何皎洁。飞天揽月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渴望。自2004年开启探月工程以来,“嫦娥”就是亿万人民的“掌上明珠、如花美眷”。多少科技工作者为之废寝忘食、夙兴夜寐,直把“板凳”坐穿、汗水流遍。苦心人,天不负。“嫦娥”自己也很要强,也很争气,一项项科研成果的涌现,是人类认知的不断拓展,是科技强国的更进一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人心齐”,换一切艰难险阻、所有困难问题的“泰山移”。要始终不改党员初心,永远不忘担当使命,困境不移报国之志,利诱不毁朗朗气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党员干部既要享受个人家庭的“小团圆”,更要艰苦奋斗、再接再厉,让人民群众感受生活幸福、岁岁平安的“大团圆”。不仅要留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环境,也要守好风清气正、大道在公的政治生态。除了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懈,也要有“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的众志成城。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9-17
下一篇 2021-09-1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