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需要更多“文艺范”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乡 马强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诵读起优美的田园诗句,不禁会把人带到那个象征着诗和远方的乡村生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习了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不禁让人思考,乡村建设工作当中是否可以多一些“文艺范”,让新时代的乡村也可以像文艺作品中那样让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新时代乡村建设需要绘就一幅包罗万象、美美与共的锦绣山河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风光、地形气候各异,也造就了各村落之间的风貌差异。江南水乡里的钟灵毓秀;黄土高坡上的深沉厚重;华北平原中的大气磅礴;云贵山川间的神秘俏丽等,都可以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呈现于世间,惊艳于世人。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乡村建设天然的“背景板”和“调色盘”,美丽乡村需要融入自然升“颜值”。融于自然就是最大限度把村庄融入周边环境,实现村景结合、互相映衬;融于自然就是要精心设计打造靓丽景观,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融于自然也是科学系统地实施生态修复,做到青山永在、绿水长流;放松身心,将自己置身于这广阔的田野间,画一幅“水墨丹青”,以山水为形、以草木为景;画一幅“清新水彩”,色彩搭配适宜、结构层次分明;画一幅“细致工笔”,细腻清晰、精致典雅……

新时代乡村建设需要演奏一部古色古香、别具特色的唯美国风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千多年前,这片村前雾气朦胧的芦苇荡中,片刻的美好意境被记录了下来,或演奏或传唱,最终成为不朽的经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美丽乡村需要人文气息提“气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村组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动发掘、收集好本村的乡风民俗、历史古迹、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再并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村庄在不失现代化的同时可以较完整保留原有特色。乡村建设不是清一色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返璞归真回归乡土和田园,让农村可感知、可交流、可阅读,使人们回到老家、记住乡愁。仰望天空,躺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听一首曲,曲里有景,风吹麦浪、飞鸟和蝉;曲里有家,门前黄河水、屋后胡杨林;曲里也有人,“桃花来你就红,杏花来你就白……”

新时代乡村建设需要创作一首讴歌时代、赞美生活的现代格律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感、所盼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评判这项工作好与坏的唯一指标。美丽乡村需要服务于民显“成效”。在前期,合理规划、精准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期,实地走访、问计于民,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在后期,发挥功能、做好维护,使之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做好区分,不能“齐步走”、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问题,让乡村真正成为安民、富民、乐民的美好幸福家园。走进村党史馆,每张照片、每行文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示范带头的榜样、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切仿佛都浓缩于一篇荡气回肠的诗篇,以初心使命为“情”,以辛勤汗水为“韵”,以安居乐业为“意”。这首诗飘扬在闽宁村的葡萄园中;这首诗回荡在班彦新村的热炕头边;这首诗浮现在十八洞村村民脱贫致富的笑脸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新时代乡村建设当然也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工作者继续在各自岗位上接续奋斗才能“固根基”。基层“最伟大的作品”源于每一次的早出晚归,也源于每一次的坚持和付出,毕竟“这世上的热闹出自孤单。”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8-12
下一篇 2022-08-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