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藏村”的十年“蝶变”

甘肃省碌曲县阿拉乡人民政府 张耀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吉扎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的洮河之滨,十年来,它从一个深度贫困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小山村的十年“蝶变”来之不易,小山村的十年“蝶变”令人欣喜。

十年来,村级产业蓬勃发展,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等各方面的限制,以前的吉扎村村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靠天养畜,靠山吃饭”始终制约着广大村民的发展思路,粗放型畜牧产业不仅收益见效慢,还对本地的草原森林生态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2013年时,吉扎村贫困发生率为58.8%左右,在广大干部群众与各界帮扶力量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2月,10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吉扎村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2018年3月,投资204万元的吉扎村集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开工建设。半年之后,青稞生产加工基地电磨厂及土特产加工厂与粮仓、操作间、成品库等全部拔地而起,开始投产使用。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合作社依然实现销售额112万余元,为农牧民群众分红8.88万,村集体经济已变成了带领农牧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如今,吉扎村农特产品加工、狼肚菌种植、蕨麻猪养殖、藏式雕刻家具生产等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理念的专业合作社陆续成立,并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模式和企业经营理念。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甜。

十年来,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农牧民群众的“精神头”活起来了。之前,作为一个深山里的纯藏族村落,吉扎村一直保持以家庭为单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状态,群众的价值观念普遍比较落后,文化娱乐活动极为匮乏。近年来,吉扎村始终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建设责任感,围绕“爱国主义”“家风建设”“防疫有我,爱卫同行”“民族一家亲”等主题开设多次道德讲堂,有力促进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道德素质的提高。十年来,村级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篮球场等文化活动所需场地陆续建成,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吉扎村坚持推进移风易俗,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和村规民约的“四会一约”制度,规范婚丧嫁娶,狠刹铺张浪费,破除陈规陋俗,实现了基层治理良性互动。2015年吉扎村党支部书记万玛才让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全村逐步形成了“崇尚劳动、立行勤俭、孝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集体氛围,农牧民群众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实干精神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十年来,绿水青山焕发新颜,农牧民群众的“小庭院”美起来了。早年间,但凡遇到雨雪天,村里的土路就泥泞难行,加之村社间牲畜无人看管随意走动,户内人畜杂居现象普遍存在,整个村庄环境卫生状况极差。近年来,吉扎村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奖补机制,认真核减牛羊牲畜数量,逐步实现了草畜平衡目标。同时,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及时清除整治村内环境顽疾,并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维护长效机制,农牧民群众讲文明、爱卫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吉扎村以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创建“五无甘南”号召为契机,大力开展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行动,将辖区内公路沿线、森林、河流、草场、耕地等生态保护工作责任到人,严禁碰触生态“红线”,杜绝就地取材建设项目,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同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及户内改造,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如今,一排排整洁美丽且独具特色的藏式风格小院落已成为了吉扎村最闪亮的崭新“名片”。

十年之间,小山村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年之后,小山村面向可期的美好未来。“十年之变”只是起点,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小山村也可以有“更大作为”。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9-30
下一篇 2022-09-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