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在“小事”上“较真”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人民政府 陈德裕

基层干部作为“一根针”,常常既要引好来自上级的“任务线”,又要穿好来自群众的“民情线”。“线”多且杂,导致部分基层干部选择性地只将精力放在那些“火线”“粗线”上,却对工作中的为民“小事”视而不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要想图大事,需从为民“小事”谋起,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较真”思维,抓实抓细多个“小点”才能串起工作的“重点”,以此回答好基层的为民考卷。

急功近利的官念降一降,较一较将眼界放低的“真”。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眼高手低,常常是围着领导的指示转,紧抓能升迁的大事办,眼光向大城市看。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装裱”自身的履历上不留余力,却把一件件民生要事“晾”在一旁。身为党员干部,应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也要用之于人民,把每一件民生之事重视起来,切莫因为浮躁的“官本位”思想而颠倒了工作的主次。“为民”才是“为公”的第一准则,“为公”就要先把“官念”摆正,“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将工作的重心融入如何回应好每一件群众的急难愁盼之事中,将工作的汗水注入基层的每一寸黄土地里,将工作的成绩体现在群众的每一张笑脸上。取得“阅卷人”的满意才是“答卷人”的奋斗意义。

把风风火火的态度减一减,较一较慢工出细活的“真”。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事小则不尽心而为,反正无关紧要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观念,于是急于求成、风风火火,拿着“差不多”的成果草草应付了事,如此只能在群众心中留下“马虎干部”的形象,无形中就会丧失群众的信任。无论是群众之间的纠纷矛盾,还是田间地头的治病除害,或是保障款项的支付到位,都是群众的“心头事”“要紧事”。基层党员干部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坚持同群众“坐一条板凳”,感知群众冷暖,把群众的每一件事记上心头,充分调研、充分研究,虽“紧抓”但不“快解”,站在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角度上去出主意并拿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办法,“慢条斯理”将群众身边的“小事”处理得“细致入微”,如此才能博得群众的“真喝彩”。

把怕难怕烦的情绪收一收,较一较敢啃硬骨头的“真”。“小事”当中也有难事,“小事”当中也有麻烦事,费心费力费时去处理这些“小事”却未必能有好结果,这就是有的党员干部见到好处就上、遇见上门求助的群众就让的原因。试问对于基层群众的难事麻烦事,基层干部之间互相踢皮球,又如何称得上承接群众期望?兼具困难和麻烦的“小事”才是识别优秀党员干部的“试金石”,基层干部要勇于在急难险要的一线“战场”淬炼筋骨,不畏其烦,不畏其难。多同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从群众中汲取经验,真心实意地纾民困、排民忧、解民难,耐住性子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履职尽责,打好主动仗,才能练就一副敢啃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为民办好实事。

群众无“小事”,解决是“大事”,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身边事当成工作的“头等事”,足够重视、足够细致、足够耐心,把千条“民生线”拧成一股“民心绳”,才能赢得群众倾心,树立好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