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导向 让大兴调研蔚然成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解题思维,聚焦发现问题的、倾听难题的、跟进解题,努力在调研中思考谋划、补短找差、改进提升,不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聚焦发现问题,让调查研究“增活气”。一段时间以来,基层调研将问题“边缘化”,不愿找问题、问题找得不全不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挑肥拣瘦”,只看样板不看短板,只看门面不看后院,只看台账不看台下;有的调研“雨过地皮湿”,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走,导致问题似是而非、面目全非;有的碍于面子,怕得罪人,习惯当“老好人”,在调研中明贬实褒、半遮半掩,习惯“热捧给笑脸”,很少真刀真枪挑毛病,问题成了“漏网之鱼”。诸如此类,不仅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更会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必须带着“挑刺”的眼光去调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多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参与、全过程比较,好的差的都要看,远的近的都要去,表扬和批评都要听,更主要是找出问题、发现病灶紧盯症结,让问题露出“冰山一角”、浮出水面,坚决防止“纸面调研”“群聊调研”“村头调研”,让基层信得过,作风立得住,群众掏心窝。

聚焦倾听难题,让调查研究“接地气”。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回望党的历史,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下基层、到一线调查研究,用来弄清问题性质,找准症结所在。从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为了应对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号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到1983年邓小平同志带着“小康水平是什么样”的思考,专门到苏浙沪地区开展为期三周的调研;再到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任职期间带头“四下基层”,带领当地群众摆脱了贫穷的困境。实践充分证明,调查研究就是要到基层、下基层,而且要身心俱入。要牢固树立“答案在现场、方案在一线、高手在民间”的观念,用脚板丈量短板,让脚尖代替“指尖”,多到需求最迫切、矛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弯腰俯身、问计于民,不戴帽子、不预设立场,耐心倾听群众的“碎碎念”,真心在意群众的“芝麻事”,细心收集群众“难念的经”,从中捕捉改革的方向、明晰工作的方位、掌握实践的方法。

聚焦跟进解题,让调查研究“聚人气”。“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个别地方的调研“雷声大雨点小”,有过程、无结果,有号子、无步子,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一推慢动、不推不动,甚至假作为、乱作为、不作为,久而久之小事越拖就大、难题越拖越炸,群众自然有怨言、会反感。殊不知,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问题闭环处理、成果转化,以免给工作留下遗患,给自己留下遗憾。要坚持“工作可以这么干、事情可以这么做、政策可以这么出”的观点,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洞察事物的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症下药、靠船下篙,在解剖麻雀中找到问题根源,做好问题的梳理分类、归纳提炼,形成一批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地方实际、贴合群众需求的规律性结论和经验性做法。调查研究是反映民意、纾解民忧、回应民盼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调研中发现的民生领域的问题难题,能解决的要当场解决、现场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列出时限、及时跟进、协调处理,确保“解决一个问题,不留任何遗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小书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4473.html

(0)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