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 加强基层治理

基层是治理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欲茂其枝,必固其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强不强,安全感足不足,获得感高不高,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然而基层矛盾多发,情况复杂,仅靠政府大包大揽,往往会力不从心,效果也可能差强人意。因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思路便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以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认识拓展和理念的进一步升华。简洁而凝练的“共建、共治、共享”三词,凝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全国人民社会治理探索的集体智慧,既是对过去5年我国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总结,也是给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人民生活“添堵”。社会矛盾、打架斗殴,平安社会面临挑战;门难进、脸难看,政府机关作风争议颇多;乱丢垃圾、违章停车,城市形象难言完美……事实上,市民才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

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基层治理任务的艰巨,需要基层干部实事求是,苦干实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倾情参与,倾力相助,更需要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充分自治。社会治理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各方的责任。实现共建,需要明确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职责,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政社互动、政企互动、政民互动的联动机制,汇聚一股强大治理合力。实现共建,要搭建平台,打好协调“主动仗”。城市共建、资源共享重在协调,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了解民情民愿,是做好城市共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怎么开展?需要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基层治理中,有了科技赋能,成效显著;曝光台、群众议事厅等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日渐多元且成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思维越来越深入人心,显而易见,共治是整治当前基层社会顽疾的不二法门。坚持共治,市民要积极参与,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处理好市民和政府的关系,让“政府搭台人民唱戏”成为城市治理与建设的主旋律,要鼓励和保持市民的社会责任心、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让社会共治有序推进。

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治理的初心,亦是我们不竭的动力源泉。坚持共享,需要与时俱进,从“老方法”变为“新模式”,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共同缔造,为打赢社会治理攻坚战,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提供有力保障。这其中,离不开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转变职能,政府做好服务者,市民做好参与者,多方协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4733,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32444.html

(0)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 2023-07-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