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探索“123+10”创建新模式 奏响民族 团结进步曲

黑水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建设“一地三县六区”的核心任务之一主干推进,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探索创新“123+10”创建工作新模式,奋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突出“一条主线”,管好民族团结进步“责任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建立“1+5”工作专班,抽调4名干部充实民创办力量,并落实经费保障。按照最新要求及时完善并制发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等文件制度,组织召开工作动员会、培训会和推进会等会议12次,组织县民创办、政协、纪委监委等部门开展6轮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创建指标落地落实。截至目前,沙石多镇、色尔古镇、知木林镇等3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示范区、昌德红色教育基地教育被评为省级教育基地,成功创建州级示范(先进)单位131个、教育基地3个。

创新“两种方式”,打造城市民族工作“新名片”。立足阿坝州典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这一实际,黑水县积极探索民族阵地多元化建设。一是采取逢场式工作法,让群众“暖心”。推行“全程代办”,实行便民代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每月定期抽派乡镇党员干部驻外,为外出务工群众开展证件办理、就业援助、矛盾调处等暖心服务,办结全程代办事宜121件,近1600人实现在外购房居住,5733名学生在外实现就近就地入学,外出务工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二是采取风筝式管理法,让群众“舒心”。以“放得出、牵得住、飞得高、收得回”的风筝式管理法为载体,采取“周通话、月见面、季算账、半年会”的“四条线”服务方式,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群众自发组建“石榴籽”服务志愿队,参加社区发展治理和调解矛盾纠纷20余次。群众自发组建的微信群、自发开办的“同心夜校”等平台,促进县内群众和在外群众网上互动常相聚、线下联络不断线。

落实“三项计划”,树牢“三交”工作“风向标”。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是拓宽青少年交流渠道。开展海宁市·黑水县青少年“三交”工作,组织30余名青少年学生到浙江省海宁市,瞻仰革命先烈、参观青少年宫。常态化开展“手拉手 心连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等7项系列活动。二是加快构建互嵌式环境。研究出台促进返乡创业20条措施,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这一契机,主动与嘉兴、海宁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合作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力度,累计向浙江帮扶地输送125名外出务工人员,实现117名稳定就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全面加强核心景区建设,投资4096.18万元,实施卡龙沟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完成羊茸村非遗灯彩工程、内涵提升等建设。成功举办2022年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暨第十届冰川彩林生态文化旅游季,全域旅游品牌更加响亮。

推动“十进”活动,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新阵地”。持续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采取“创建+、+创建”工作方式,高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一是丰富创建载体。在阿坝州推进创建活动“七进+”基础上,立足县情实际,增加“进景区”“进医院”“进外出务工人员聚集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创建活动,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新阵地”。二是强化点位打造。严格按照“1份精炼的总结材料、1个浓厚的宣传氛围、1套创建资料”等“八个一”标准,对标对表规范完善示范点软硬件,高质量打造“十进”示范点位。三是突出点位特色。将“走南闯北、黑水民兵、拥军尚武、勇攀高峰”四种家国情怀和“卡斯达温”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如其分地融入21个示范点位,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引领示范”的格局。

黑水县民创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黑水县统战部 米家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124393.html

(1)
上一篇 2023-06-01
下一篇 2023-06-0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