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字读音的基层之旅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建平镇选调生 朱文娟

前两天,正在参加防汛的我临时回到村委会报一份资料,碰到一位村民到村办事,我跟他解释,“大家都在防汛(xùn),您等一会,我这就给他打电话。”他却问,“都干嘛去了?村里怎么没有人呢?”我又说都在圩埂上,他才恍然大悟,“哦对,在防汛(xún)。”防汛以来,没少听到“xún”这个音,怀疑自己知识储备有误,我还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尽管“汛”应读第四声,也不是多音字,但我现在还是说成第二声,因为这样才能和群众说到一块去。

考上选调生后,我曾对自己说,要身在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如何让身心皆入基层,我想先要做到说群众话、迈群众步、做群众事。

说群众话,掌握群众的语言体系。“语必关情方入脑,话须通俗才传远。”空读了几年书的我,也许读得之乎者也,写得长篇大论,初初与群众沟通却捉襟见肘。一次下队,看着同事和村民如亲人般闲话家常,插不上嘴的我在旁边既尴尬又羡慕。“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与群众说话,不需要展示自己死记硬背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亲切地喊声“大哥”“大姐”,甜甜地叫声“爷爷”“奶奶”比“出口成章”更为重要。在群众的语言体系中,重要的不是摆大道理,在乎的也不是声音大嗓门高,关键在于说好乡村俚语。如今,对于年长者,我不再叫“爷爷”,而是入乡随俗喊起了村里的叫法“爹爹”,口头禅也学了几句。从带着浓浓地方乡音的称呼开头,到说俗语、“土话”、讲庄稼地里的大白话,自然不会在简单的寒暄之后词穷语塞。

迈群众步,用脚步丈量基层的土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当下有不少基层干部出现“本领恐慌”的现象,觉得基层工作无从入手,深感能力不足,工作无力。深究背后根源,在于没有一步一个脚印在基层迈开步子。迈群众步,要推开办公室的门,走上田间地头。不脱掉皮鞋高跟鞋去感受“泥土味”,不会知道乡村的天蓝水清,不沉下身子,厚着脸皮常去群众家中坐一坐,不体验“烟火味”,不尝尝“茶水味”,不会知道群众的困难诉求,就无法走近群众,更别谈走进群众。脚下有泥,心中有底;脚下有土,心中有度。脚底常带泥土,才能走进群众心中,才能让“本领恐慌”成为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而不是能力不够的“本领荒”。

做群众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生第一次参与防汛,没有经验,为了防止累脚,自以为是地穿着一双舒服的运动鞋就上了圩埂。巡埂时,被一位细心的村民发现,说防汛穿运动鞋不方便,我还不甚在意。结果没多久,就遇到滑坡要处理,被雨浸湿的圩埂泥泞不堪,穿着运动鞋的我无从下脚。之后,雨衣、雨鞋成了我防汛的标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做群众事,首先要有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士兵出征不可无刀剑,装备不齐,何谈胜利。基层干部,何时都应备好一顶晴天的草帽和一双雨天的雨鞋。剑已配妥,接下来是要抓好“做功”,真抓实干,实而不虚,要放下架子、撂下面子、扑下身子,做基层的“实干家”。

(0)
上一篇 2020-07-31
下一篇 2020-07-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