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材料 要能吃“三苦”

贵州省仁怀市委组织部 钟利涛

基层写材料成了一些干部眼中的苦差事,不敢写、不愿写、不会写,说到底是不愿吃苦。国学大师王国维谈做学问时讲到三大境界,这是一个进步进阶的过程,也是一个吃力吃苦的过程。党员干部要写好材料,就要能吃“调查的苦、研究的苦、写作的苦”,不断磨砺蜕变、抵达境界。

要能吃“调查的苦”。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调查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准确地、直接地获取第一手材料。但是,有时候由于调查对象样本数量多、地理位置远、时间跨度长,有的年轻干部嫌麻烦不愿深入,便搞“车观式”“电话式”“一次性”调查,那样的调查必会空洞无物。调查要见真章,必要能吃苦。要能跋山涉水,不怕日晒雨淋,无论多远,都要身至,近距离接触调查对象。要能不厌其繁,多搜集样本,横向、纵向比较,掌握共性和个性的东西。要能长期坚守,对那些需要长期跟踪研判的对象,耐得住性子,长时期记录观察,才能准确掌握变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调查不易,能吃苦,必会得到正确的调查。

要能吃“研究的苦”。研究,是对调查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忌讳“蜻蜓点水”“自以为是”。但是,有的党员干部急于求成,简单研究便下结论,结果事倍功半,甚至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这都是不愿意吃“研究的苦”酿下的苦果。研究要见真经,必要能吃苦。要能吃系统研究的苦,强化整体考虑,影响整体的因素要应收尽收、应算尽算,不嫌麻烦,做实功课,深刻把握各环节的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要能吃解剖麻雀的苦,深入研究典型个案,执着于刨根问底,弄清楚内涵和外延。要能吃反复验证的苦,克服简单判断的急躁和困惑,善于在大量事例和实践中求证,确保研究的成果能经得起检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研究不易,能吃苦,必会研究深刻深入。

要能吃“写作的苦”。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写作,是调查研究后的呈现,好的文章必是绞尽脑汁,绝不是轻轻松松、一气呵成的事。但是,从一些党员干部所写的材料看,照搬照抄、习惯套路等问题屡见不鲜,说到底还是不愿吃苦而敷衍了事。写作要见真活,必要能吃苦。要能吃多写的苦,要有勇气和底气,敢于接受任务,多写不同体裁、不同体量、不同内容的材料,坚持多写,最终才能会写。要能吃多批的苦,愿意在别人的批评指正下提高,充分体现材料之用途用意。要能吃多改的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需要反复打磨,逐字逐句提炼,才能达到一字值千金的效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作不易,能吃苦,必会实现革新自我、追求卓越目标。

人之成长,如写材料,在其岗位,就要调查研究、反复实践,愿意吃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最终定能书写令人称赞的精美作品。

(0)
上一篇 2020-09-24
下一篇 2020-09-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