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服务”是群众“内生动力”的源泉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 何竹梅

2018年底,作为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的牵头帮扶单位,四川省总工会联系、引进合江曾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林下土鸡孵化养殖基地,为村民提供鸡苗、技术、售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开始村民不为所动,但如今,回洞桥村的养鸡产业“一降三升”。降,对贫困户的养鸡补贴降了,由每只13元降至10元;升,是鸡苗从一年前的每只3元涨到目前的每只6元;养鸡户从150多户增加到300多户;鸡苗数从2万多只增加到4万多只。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成果充分证明,要使贫困人口从根子上脱贫,走上全面小康的道路,多渠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些群众之所以缺乏“内生动力”,除了少数群众思想觉悟不到位、存在严重的惰性外,更多的是“本领恐慌”,也就是缺本事、缺技术,几番折腾不能成功,劲儿就泄了一大半。在深度贫困的偏远山区,这样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这样的背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就当切实抓好“周到服务”这一环节,在授“鱼”的同时更要授“渔”,那群众的“内生动力”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就拿新闻中的回洞桥村贫困村民来说,之所以能出现现在“一降三升”的良好发展势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起初面对基地负责人“教你们养的鸡存活率在95%以上。低于95%,我们赔钱;高于95%,我们包收购”的承诺“不为所动”,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技术,2016年至2018年,上百户村民领养的鸡苗,存活率不到40%;二是“培训”不接地气,多为纸上谈兵。就这样,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受到了挫败,“内生动力”自然就不足了。村民最大的担心,当然就是“养着养着,鸡就死了”。

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再激昂的宣讲都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用雄辩的事实来打消村民的顾虑。为此,养殖基地负责人一改过去那种请专家在会议室里“坐而论道”的培训模式,主动向群众提供养鸡一条龙服务,手把手教养殖技术。但群众由于此前“养鸡养伤心了”,抱观望态度的不少。此刻,作为帮扶干部,的确不能急于求成去“强迫”,而应让部分群众“试试看”。在周到的“服务”下,形势产生逆转,第一批领养鸡苗的村民钱包鼓了。在事实面前,群众希望之火便被重新点燃。

“内生动力”有了,一切就迎刃而解。补贴“降”了,但大家的热情却高涨了,因为他们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就算政府不给“补贴”,也会沿着这条康庄大道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他们不仅自己致富,还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共同脱贫、共同致富,仅养鸡产业一项,帮助1700户农户6100人人均增收200元。这样的喜人局面,主要来源于“智”的帮扶。村民在“周到服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就能逐步走上“独立”完成养殖任务的道路,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困难群众,再多口号式的宣传说教都难以激发起他们创业致富的激情;会议室里专家学者的“专题培训”也很难开决群众心中的困惑。唯有深入群众,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掌握技术,授之以“渔”,才能使他们看到希望,并积极主动地为之而努力。用“周到服务”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扶“志”更扶“智”,是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确实值得学习借鉴。

(0)
上一篇 2020-10-14
下一篇 2020-10-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