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待漏院记》思为官干事之道

河北省兴隆县委组织部 康雪宾

“待漏院”是古代官员等候早朝时,用于避风雨的临时休憩之所。所谓“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工作原理与现代沙漏相同。因百官要待漏尽门启后才能入朝,故名之为“待漏院”。据《唐国史补》记载,待漏院始置于唐代元和初年。元和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用诗记载自己“待漏午门外”的亲身经历。然而,真正使“待漏院”之名流传千古的,却是宋代作家王禹偁的《待漏院记》一文。

作为一篇“垂世立教之文”,王禹偁的创作动机是“用规于执政者”,也就是规诫执政者。文章通过设想宰相在等待皇帝召见时的所思所想,刻画了贤相、奸相、庸相三大群体不同的为官干事之道,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端正“干事观”,恪守正确的为官干事之道,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对“镜”自照,自省自警,正心正行。

恪守正确的为官干事之道,要增强“想干事”的思想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决好思想这个“总开关”问题,破除“不想为”的消极思想,党员干部才能在为民服务岗位上,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明确要求:“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待漏院记》中,王禹偁对尸位素餐的宰相进行了尖锐抨击:“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联系一句民间俗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从古至今,从上到下,对“为官不为”者,都是深恶痛绝的。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在履行职责使命中,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精神追求,彻底摒弃“佛系”思维,用心想群众之所想,主动谋群众之所求,切实增强“想干事”的思想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干实事”的具体行动。

恪守正确的为官干事之道,要练就“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对党员干部而言,空有“想干事”的冲动,不具备“能干事”的本领要求,就会面临想为却不能为的窘境,彻底沦为“空想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在《待漏院记》中,王禹偁描述了“待漏”之时,贤相的心路历程:“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因为所思所想,全部是富国安民的实际举措,王禹偁刻画的贤相形象,跨越千载,依然光彩夺目。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中学习敢于直面矛盾问题,从纷繁复杂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突破想干事却不会干事、没有能力干事的“瓶颈”束缚。

恪守正确的为官干事之道,要树立“干成事”的价值追求。在新形势下,不唯分、不唯票、不唯年龄、不唯GDP,只唯“实”,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已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就决不能满足于“干了”,还要做到“干成”“干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待漏院记》中,王禹偁对奸相不思作为,一心媚上的心理进行了生动刻画:“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在引以为戒的基础上,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始终坚持“干”字当头,把想干的事干成、会干的事干好,以“干成事”的实绩彰显自身价值。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只要广大党员干部恪守正确的为官干事之道,不断增强想干事的热情、能干事的本领和干成事的决心,就一定能干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谱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0)
上一篇 2020-10-28
下一篇 2020-10-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