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关系:以“话”暖心方能交心

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邓波

前些天,参加工作调研时有幸得到了乡镇干部的全程支持,三天的调研时间,不管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亦或是田坎院坝,还是到老百姓家里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每到一处,我们的乡镇干部都能立马和老百姓们拉起家常、嘘寒问暖。能做到这些我相信绝不是偶然,这些热情洋溢、和谐美好的干群关系背后,定是我们党员干部花了时间、花了精力,道尽了话语才换来的以心交心。话语是最美丽的艺术,话语能直抵人心,干群关系要能做到水乳交融,就别忘记以“话”暖心就能交心的道理。

说家常话,生活琐碎才能以心换心。生活琐碎,怎样面对?能体现一个人面对生活、为人处世的个人魅力和个人修养。生活中的琐碎,不只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庄稼劳作,淳朴的老百姓们闲暇时刻也总会围成一圈拉拉家常、聊聊天,让一天疲累的身体得以放松。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就要多利用这种闲暇时刻和老百姓多说家常话,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对生活琐碎产生的共鸣而获取群众的认可和真心。

说大白话,通俗易懂才能上情下达。“我们平时对一些优惠政策不太了解,到底享受到政府哪些惠民政策不清楚,退耕还林、医保养老,不清楚到底补贴金额是多少。”前些年一个贫困户带着疑问向驻村工作队员这样问道。虽然有明白卡,但我们有的群众不识字或者理解能力不高,对方针政策的理解掌握难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出现这种情况就在所难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中央的政策理念贯彻执行是否到位,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先理解再翻译,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老百姓对自己已经享受、可以享受或不能享受的政策能够清晰明了,实现党的惠民政策直达于民。

说内行话,量体裁衣才能对症下药。董文渊,把论文写在竹林里的“农民”教授;郝帅林,致富能人争当致富“领头雁”……有关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报道时常都能见诸报端,但在一些艰苦边远的地区,要能够请到一名产业专家到村指导谈何容易。怎么办?有的地方做出的示范就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秉持请不来就自己干的想法,党员干部主动担起“内行专家”角色,外出学习,联系专家拜师学艺,学起了产业发展知识,说起了从未说过的内行话,摇身一变成了“土专家”,在产业发展中不仅能因地制宜决定发展什么,更能为瓜果蔬菜病虫害进行“对症下药”。

说鼓劲话,出谋划策才能坚定信心。生而为人,面对抉择谁都会为难,“生了病选择去哪家医院治疗好?子女今年初中毕业,是继续读高中还是上技能学校?今年外出打工去哪里,也不晓得到底能不能挣钱?”每个人在面临艰难抉择、面对困难时,都希望听到别人的加油鼓劲,有人能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当群众面对困难抉择,党员干部应当做雪中送炭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出谋划策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坚定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是从拥有语言沟通开始的,党员干部“学会说话”就是要学会说家常话、说大白话、说内行话、说鼓劲话,学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当群众为自己的家人,那么群众才知道你的用心,才愿意与你交心。

(1)
上一篇 2020-10-29
下一篇 2020-10-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