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干部”如何“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

从家门进入校门,最后步入机关门,这就是不少年轻公务员的就业线。他们质朴纯真,拥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与干事创业的激情,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了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是我国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然而在现实中,部分“三门干部”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被不少人评价为“不接地气”。这类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任由发展,不仅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与培养,更不利于群众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良好基层干群关系的建立。

《学经》有言: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药到病除。“三门干部”不够“接地气”,究其原因,是思想站位不够高、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不到位等。因此,我们需要从思想、学习、方法上各个突破。

坚定责任担当,树立正确政绩观。面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文件要求,如果干部只想着如何应对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热衷于完成领导“可视范围”的工作,重显绩而轻潜绩,那就违背了人民公仆的初心与使命。干部首先要坚定自身责任担当,明白工作是服务谁、政绩是为了谁、身处岗位的责任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树立为民谋事的担当,才能领悟为民造福才是应有的政绩。不论是扎根艰苦的陕北,退而不休,奉行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理念,为无数病人解除疾病困扰的医生路生梅;还是将贫困村变为有名的文明村、产业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等等,他们都担负起为民造福、爱岗敬业的责任。

了解基层实际,掌握合适工作法。千村千面,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对于初来乍到的干部,做基层工作既不能照搬文件、书本、其他地方经验,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囫囵吞枣地处理事务。要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寻乌时,觉得自己对于中国的富农问题、商业状况等基层情况不够了解,花了十余天,完成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尽管如今的科技发展十分先进,要了解基层,依旧需要深入基层,才能有切身体会。干部可以从地方志、族谱等溯源地区历史,也可以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也能通过走入田间地头、车间产房、营业商铺等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掌握基层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合适的工作方法,提升为民解困的工作效率。

多方角度考虑,寻求最大公约数。基层治理的实际工作中,干部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困境,那就是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单一化,在群众看来就是“书卷气”太浓,不够“接地气”,无法熨帖群众的心。对于多方群众的不同利益冲突时,首先需要从政策、法律角度分析各自的诉求是否合理;其次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他们各自的最终目的、要求是什么,再者要站在工作岗位的角度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地解决群众矛盾,让领导、群众、工作三方满意,寻求多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做出工作的最优解

(阳新县洋港镇选调生刘玉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刘玉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37499.html

(1)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 2023-08-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