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慰问少些“仪式感” 群众多点“幸福感”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张店乡人民政府 田童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节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干部,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一项重要的“暖心工程”。

元旦和春节将至,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走访慰问少些“走秀式”“任务式”的“仪式感”,多些真心真情真爱,切实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慰问对象的“家门口”和“心坎上”。

少些“一问完事”的“仪式感”,多点“真情关怀”。走访慰问是我们党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法宝”,一方面是解决慰问对象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是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些“走”多“访”少、只“慰”不“问”的现象,使走访慰问呈现出机械化、模式化甚至“台词化”趋势。既然是走访慰问,就要做到“走”与“访”结合、“慰”与“问”相顾,既不能满足于“长话短说”,也不能止步于“嘘寒问暖”。要充分把握好与群众“促膝长谈”的机会,在“访”与“问”上下足功夫,把“察民情访民意”与“听民声解民忧”相结合,多些“精神慰问”。不仅是肩并肩“坐一坐”,更要面对面“问一问”、心贴心“聊一聊”,多陪慰问对象交心谈话、唠唠家常,谈谈他们最关心的,听听他们最想说的,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话有人听”“问有人应”“惑有人解”,切实提高慰问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少些“一拍就行”的“仪式感”,多点“雪中送炭”。全面准确掌握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诉求,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走访慰问不是“例行公事”“到处赶场”,也不是“到此一游”“走秀现场”,“车一下、礼一送、队一站、照一拍”,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打卡”流程大可不必。党员干部在走访慰问前一定要做足“功课”,针对抗战前和抗战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工作在困难艰苦地区和急难险重任务一线的同志、因公去世基层干部家属、荣誉和勋章的获得者等不同的慰问对象,走访环节不能全部“一刀切”“下饺子”,都是标配米面油“老三样”,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不同需求,把慰问方式想得仔细一些、具体一些、周到一些,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有的放矢。多些“雪中送炭”的真情实意,少些“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让“靶向慰问”真正将慰问工作走深走细,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慰问对象的心坎上。

少些“一送了之”的“仪式感”,多点“实际效果”。走访慰问不是“一次性”的送米送面、送物送钱任务,不能一送了之“走过场”,也不能问了不管“没下文”。走访慰问的真正落脚点在于“帮困解困”,解决慰问对象的实际困难才是慰问的根本目的。因此不能只是把慰问“送下去”,“规定动作”之后还要“多一下”,把慰问对象的困难问题“解决好”。对于当场能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真实诉求要“马上就办、立马办好”,不能现场解决的“照单全收、建立台账”,后期通过多途径多单位合力想方设法解决,让“问题清单”和“民生账本”一项项解决、一件件清空,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要与后期的回访工作结合起来,真正为群众的长远利益考虑,多进行“回头看”,不让“门庭若市两三天,门可罗雀一整年”寒了慰问对象的心,让“一次性”走访慰问变成“长效性”帮扶照顾,让走访慰问走出实效,走出慰问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1-30
下一篇 2022-01-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