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大发渠” 勇敢做“新”人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西坪镇人民政府 陈朝安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平正乡草王坝村(现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为改变没水灌溉田地这一落后面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凿“天渠”,引来了汩汩泉水,改变了落后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这条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怎样感悟“大发渠”、谱写新篇章?以政治坚定的灵魂、一心为民的情怀、埋头苦干的作风、百折不挠的品质、不怕困难的坚毅,做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心系群众、敢于担当的“新”人,这就是答案。

不怕大山一样的困难,当立足现实向前进的“新时代愚公”。为了年轻时的一个承诺,黄大发带领群众,耗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近万米的高空水渠,让当地村民种上了水稻,吃上了米饭,结束了“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心酸日子。“大发渠”为什么能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单是2019年来参观学习就达到达30万人次?就是因为黄大发没有被山区缺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艰苦条件和面临困难吓到,寻找水源、测量路径、学习技术、自力更生、绝壁凿渠、解决困难、改变面貌,以钢钎、二锤、老茧、汗水、山风和馒头等换来梦想的成功。我们要立足现实,寻找出路,不要被困难吓倒,当政治坚定、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愚公”。

发挥大山脊梁的作用,作率先垂范当先锋的“新一代榜样”。“大发渠”2018年5月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获评AAA级景区,2020年被列入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现已建成“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正在建设“大发渠”干部培训学院。横空出世的“大发渠”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走上大发渠,参观大发渠,到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大发渠精神,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肯定有不同的收获和不同的启发。漫步平正乡的山路,感悟平正乡的发展,手捧大发渠的泉水,浏览陈列室的资料,聆听老支书的党课,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率先垂范,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应该是每一位来到大发渠、来到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的党员干部的同感和共识。

敞开大山淳厚的胸怀,做竭尽忠诚敢担当的“新形象公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大发坚强奋进、愚公移山、勤劳朴实、忠诚担当、深孚众望;他是一条“龙”,为了引来生命之水而拼命,“水过不去、拿命来铺”,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事迹感动全中国,活跃在平正乡“灵宝山”大山脊梁上青春不老,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几十年精心雕刻“作品壮锦”。他让渠中泉水“灵动”起来,让团结村的生产生活“灵验”起来,让旅游发展“灵活”起来,让民心民力“灵润”起来,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年份英雄等殊荣。我们学习他,就是要竭尽忠诚,有事业心、责任心、担当心、团结心、自律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做人民的公仆。

发扬大山无私的风格,为心系群众甘奉献的“新征程标兵”。因黄大发的事迹、成绩、贡献和作风,“大发渠”也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奋斗的缩影、力量的聚焦、攻坚的典范,成为一处创造的雕塑、山区的奇观和党性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劳模精神、愚公精神、工匠精神、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育现场。黄老支书为了修渠而坚守工地、女儿生病也疏于照顾最终离他而去,他为了修渠而刻苦学习技术、在雨中保护水泥不受损失,让人洒下热泪、肃然起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榜样意识,坚持人民至上,传承愚公精神,发挥先锋作用,发扬奉献风格,引领思想潮流,推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我们学习借鉴榜样精神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感悟“大发渠”精神,让我们以大志向、大胸怀、大格局,树立更大的信心、付出更大的干劲、争取更大的进步、创造更大的辉煌。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