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引路人”:让“信仰”颗粒满仓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委组织部 陈良

叶老是在花甲之年阔别了他人生的“第二故乡”西藏的,“叶老”这个称谓是社区群众和大学师生对他的尊称。

“一个人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必须要有榜样、信仰和担当”,这句话是叶如陵一生的“座右铭”,他讲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身为他众多学子中最为普通的一位,我将深切地、并且永久地铭记他的教诲。

初识,“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2014年年底,京城正值暮冬时节,漫天大雪纷飞,我参加了一堂由叶老主讲的思政课,他为我们青年学子分享了他一生的传奇故事。1969年,29岁的叶如陵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西部医疗事业的号召,带着妻子毅然奔赴了那片无比艰苦的青藏高原。在原定三年的援藏期限到来之时,他这样对妻子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于是,他在雪域高原驻守了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叶老娓娓道来,而我心潮澎湃,久久忘却了北京隆冬的严寒,思绪也不知何时“飞到了”那片我从未到过的神秘高原。那堂接近一个小时的思政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它就像一把“严丝合缝”的钥匙,恰如其分地打开了一位青年的“心锁”,从此他的那扇“心门”再未曾关上,而是悄悄地在内心种下了一颗叫做“信仰”的种子。

再会,“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60岁时,叶老阔别西藏,回到北京,秉承着“老西藏”精神,在关注到基层社区老人多、看病难,迫切需要医疗服务的问题后,他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于2007年在社区成立了“叶如陵爱心小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义务为群众看病解难。近二十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忠诚于党”,这份信仰叶如陵一直坚守到现在。从2015年开始,作为大二学生的我便始终追随着叶老的脚步,积极调整心态,成为了学院里的“活跃分子”。主动参加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来到“叶如陵爱心小屋”开展志愿活动,为叶老“打下手”,志愿活动让我树立起对国家、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在与叶老的亲切交谈中,我更加确信了自己奋斗的方向。2018年6月,在大学毕业之际,那颗“信仰”的“种子”终于生了根、发了芽,就业计划表上我负责任地写下了“扎根西藏,支援边疆”几个字……

重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初次进藏,缺氧是摆在面前的第一大难题,但是“缺氧不缺精神”,我很快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和环境。在基层工作的四年里,我始终牢记着叶老“要有榜样、信仰和担当”的谆谆教诲,从一份小小的证明到撰写发言汇报材料,从党建业务到乡村振兴工作,从对藏语的“一窍不通”到能够听懂会说一些,我都始终保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身边同事学、向当地群众学、从实际工作学,当我看到困难群众在我的帮助和努力下,生活得到改善而喜笑颜开时,我偷偷在自己的日记本写下:谢谢您,叶老,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拉萨的盛夏,阳光普照,漫步在拉萨郊外的格桑花丛中,沿着叶老的足迹,感受着这片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正是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雪域高原才能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我们也将带着年少时种下的那颗关于“信仰”的种子,一路追逐着日光星辰,历经风雨锤炼,努力提升本领,“信仰”的种子才能绽开美丽的花朵。

每年的7月3日,叶老都会收到这样一条简讯:“叶老,您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在拉萨真诚地祝福您生日快乐,身体安康,愿您的故事能继续感召一批批青年学子奔赴自己的人生理想,来到祖国边疆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