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乡书致家乡

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杨庄卫生院 刘晓琴

有一个地方,她是我们一生都想远离,却又一生频频回头看的所在——家乡。坐落于西北偏远地带,山大沟深、千沟万壑。黄土大山翻过一座还有一座。一方水土养育了朴实、勤劳的人们。安宁、祥和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岁月的洗礼中她愈益温厚,像地藏陈酿,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醇香回甘,让人越来越迷恋。迷恋她的每条小道、每条小河、每块田埂、每座山丘,还有那错落有致的农家屋舍,最难忘农忙之季乡里乡亲聚在一起扯着嗓子闲谈的欢乐。

那时候,大人们忙着在大土场里碾小麦、大豆、红麻、油菜等夏粮。有的用牲口拖着碌碡碾,有的用连枷反复扇砸,而上小学的我们则光着脚丫,满场玩耍,捉迷藏,忙中添乱。有时会被叫去剥豌豆、捡散落的粮食。想打连枷一是力气不够,二是不掌握技巧,容易折坏。玩累了,就看大人互相配合打连枷的,评论谁打出来的声音大,谁打的动作好看。傍晚时分,风起后,开始扬场,清凉晚风中人们用一把把木锨把混在一起的粮食和草渣、尘土,铲起来,用力抛向空中,借助风力吹走较轻的草渣、尘土,落下来的就是光溜溜干净的粮食。扬场也是个技术活,老把式懂得通过风力掌握高度、力度、角度,扬得又快又干净。彼时,要用毛巾或者围巾,把脖子缠紧,以免灰尘草渣掉进去。女人们会用一把把新买的扫帚,轻轻掠去粮食堆上的杂物。渐渐地,粮食堆不断变大、变高。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开始装粮食、扛袋子、入粮仓。忙完后,大家聚在一起,同吃晚饭,分享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

那时候,缺水,用水得去沟底挑、抬。那么多的人就只用一盆子水洗洗脸、擦擦手,年长的“老把式”会先洗,很快水就脏得不行,可即便这样,后来的人也会捞几把洗洗。洗完后,这盆水会被暂存,沉淀后用来喂养牲口。做饭就用木柴、柴禾等,在七八十年代,满山光秃秃地,就是木柴、柴禾都很少、很少。山路崎岖难走,光秃秃的山上,老远就看得出来一条条“羊肠小道”,出去一趟很费力。买的东西大多得肩挑背扛、牲口驮,才能回到家中。

以前每次离开家乡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以为是那时候年纪小,害怕一个人远行。后来明白,那是我们舍不得这方土地,舍不得这方窝心处和栖身地,我们早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片土地且爱得深沉,贪恋她给予的每一次欢愉。后来我们远行,脚步坚定,不再落泪,因为明白无论我们走多远、多久,她都会矢志不渝地等着每个归乡人,等着我们回来。回到家乡的那种踏实感,告诉我们与她有着一生的羁绊,这种羁绊牵着一颗颗远行的心,将其根扎在了这里。

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改变了一切。原来光秃秃的山慢慢变绿了,沟底的溪水变得更加清澈、甘甜。自来水、宽敞的水泥路面早已通进了家家户户、通遍了村村社社。做饭都用上了液化气,告别了柴草、柴禾。天空变得更蓝了。而如今,曾经扬场的“老把式”也“失业”了,收割机、脱粒机的使用,更是让大土场、碌碡、连枷也“失业”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动物也多了起来,不时突然出现在田间地头,欢快地鸣叫声此起彼伏,在山沟间久久回荡……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8-20
下一篇 2022-08-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