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土特产”闯出振兴“大名堂”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文章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产业兴旺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以“土”为本,挖掘优质乡土资源,开发农业农村新业态新价值,多路径提升“附加值”;以“特”为魂,立足地方民俗风情,打造“独一份”的竞争品牌;以“产”为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链条、集群式产业发展,“土特产”三字便足以连缀起一篇乡村产业振兴的厚重文章,闯出一番强农富民兴村的“大名堂”。

点“土”成金:唤醒“沉睡”资源,“从无到有”蹚出发展路。随着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各地农村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独特的农情乡情村情,用好田园自然景观、乡土民俗文化、地形气候和农耕文化等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想要将“土资源”挖出来变成“金疙瘩”,首先要和人才振兴结合起来,把懂“三农”、爱“三农”的干部选出来,把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用起来,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做“土特产”文章的直接执笔人,用智力支撑最大化利用本土优质资源。其次要放开对“土字号”定义格局,不仅“土里刨食”在舌尖上找到一条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好路子,还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利用“好山好水好风光”打造人向往之的“诗和远方”,凸显农村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的多元价值和经济功能,搭建农民多渠道增收的“黄金台”,探索“从无到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让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再创新高。

以“特”制胜:推出“爆款”品牌,“从粗到精”打通致富路。农村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需要“不走寻常路”。各地要立足实际,弄清自己的特色是什么,适宜搞什么,怎么搞才与众不同,牢记“有特色就有卖点,有成色就有市场”,坚持“以特制胜”,赋能“土特产”向“精品”进阶,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品牌上追求“限量版”,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逆袭之路”。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关键要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在“万花丛”中脱颖而出的“爆款”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地域特点,体现本地风情,挖掘土特产的内在功效、文化内涵,对土特产进行原汁原味、不失本色的包装,不仅追求量的增长,实现质的飞跃,还要在“特”上多下功夫,把特色做足、优势做强,让特色产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把“好产品”转化为“好品质”,用“好品质”赢得“好口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农业精品,让更多“土特产”出山变成“金招牌”火“出圈”,为农民增收添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富气”。

靠“产”续富:破解“增值”短板,“从弱到强”拓宽振兴路。各地土特产要想翻山越岭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走出国门享誉中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久不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必须在“产”字上多费心、在“链”字上“加把劲”。一方面要延长产业链,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开启“土特产”升级模式,发展产品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产业转变,产前优选优育,产后向深加工、保鲜储藏、分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重点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实现产业长期“保鲜”。另一方面要畅通循环链,依托科技赋能,搭上产供销“直通车”,以新电商助力特色产业插上“云翅膀”,乘电商东风为特产宣传推介和产品销售拓宽市场,让“土特产”既能产得出来,还存得新鲜、运得高效,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无缝衔接。同时让各类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其中,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合作格局,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的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当地的“金山银山”。通过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实现土特产“由弱到强”的华丽蜕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牢固的产业根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新疆温宿县委组织部彭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2891.html

(0)
上一篇 2023-03-21
下一篇 2023-03-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