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味”推动“四下基层”走向深入

国之大者,在乎民也。“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制度,也是为人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抓手。经过35年的传承与发展,“四下基层”历久弥新。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四下基层”的强大内核,以“四味”推动“四下基层”走向深入,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基层工作的有效牵引。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应多点“俗味”。党的创新理论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决不能成为束之高阁的“高岭之花”。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制度的第一条,也是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活字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 “交流式”“讲故事”等接地气、冒热气的新型宣讲形式,让理论宣讲真正“活”起来。同时,理论宣讲时应多一些“雅俗共赏”,要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以群众乐于接受的俗话、土话等“乡音”传递“党音”,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小故事讲出大道理,把政策宣传送到企业“厂门口”、群众“家门口”,让政策不偏不倚传达到基层。

调查研究下基层应多点“泥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时有没有出现“水土不服”,是不是真正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挑开各类隐藏问题“遮羞布”的利器。但调查研究绝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要想通过调查研究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就必须打好“提前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主动“沉”到群众中,深入到困难多、群众问题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实地开展调研,彻底打破“隔岸观火”“雾里看花”式的远程调研,群众真正关切的急难问题才能“浮”上来。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要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结合“民之所忧、民之所盼”,进行“解剖麻雀”式问题剖析,做到“解剖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

信访接待下基层应多点“人情味”。机关大楼里听不清“民声”、看不到“民情”、会不透“民意”。信访接待是广大党员干部零“隔阂”接触群众“关键小事”、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诉求、零时差解决群众忧心难题的最佳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两考一答”来比喻信访工作,即“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信访接待是党员干部主动上门的群众工作,群众在哪里,信访接待工作就要做到哪里。领导干部下访接访要把握住“群众”这个核心,主动往“群众堆”、“矛盾窝”里钻,架好信访接待“连心桥”,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对“老问题”谋求新解法、好办法,对“难解题”寻求新思路、好解法,切实做实做细主动上门的群众工作。同时,要适时对化解信访积案开展“回头看”,定期回访听取群众呼声,从源头上遏制已化解信访积案“卷土重来”。

现场办公下基层应多点“实味”。“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广大党员干部要心系基层、心贴群众,盼民之所盼、解民之所忧。要深刻践行“一线工作法”,灵活运用“围炉夜话”、“三级院坝”式的现场办公,把“办公桌”从机关大楼搬到群众“身边”,把摸清社情民意由“我听说”转变为“群众现场说”,把冗杂繁琐的办事流程转变为“现场听题解题”,把群众的每项“关键小事”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把那些“停留在笔头、搁置在案头”的疑难杂症全面铺开,同群众一起“会诊”“开方”,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23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63198.html

(1)
上一篇 2023-12-24
下一篇 2023-12-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