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四下基层”四“对”法宝

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的35周年,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正在不断被学习推广、深化运用。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学好、用好“四下基层”法宝,带着感情、使命、问题下基层送理论、寻良策、纾民困、解难题,让身上留些柴火气,脚上沾些泥土气,嘴上带着亲和气,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面对面“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既“送理论”又“聚民力”。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只有让群众知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让广大群众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理论武装在基层“入耳”又“入心”。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职党员到社区报道”等载体,充分发挥青年宣讲队、志愿服务队的作用深入村落院坝开展志愿活动,以“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固定阵地“定点讲”和流动阵地“巡回讲”相结合,把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讲好讲透,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耳边”,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忠心拥护、自觉践行党的正确主张。

点对点“查”,调查研究下基层,既“寻良策”又“顺民意”。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大兴调查之风,脚底粘泥土,才能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了熟于心,更好地将“群众呼声”转变为“政策哨声”。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群众反应大、困难多的问题,采取“四不两直”、蹲点调研等方式,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多问“有没有”“好不好”“需不需”,多听“烦心事”“难办事”,将其列入问题清单、纳入攻坚范畴。另一方面,民生事问需于民,要走出“自我设计”,通过院坝会、座谈会、围炉话等方式,深入群众、充分征求意见,将群众的智慧融入到基层治理和民生事项中,使民生之“供”于民心之“需”之间匹配,增强服务内容于群众需求之间的精准性、适配性,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心贴心“访”,信访接待下基层,既“纾民困”又“惠民生”。信访工作是连接民事的“桥梁”,只有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才能让群众问题化解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更好地联通民心的“纽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改进信访工作作风,落实好“双报道”工作机制,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将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号准信访问题的“脉搏”、开好化解纠纷的“良方”,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期盼,把惠民生的事办好。另一方面,要转变信访工作思路,多方集成各领域、系统、行业、部门等力量,变“单兵出战”为“联合出击”,化“多头跑”为“一站办”,推动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在“家门口”。

实打实“办”,现场办公下基层,既“解难题”又“暖民心”。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只有把办公地点搬到基层一线,才更有利于群众直接反馈意见诉求、干部更快捷高效地解决问题,实现“零距离”服务,打开群众的“心门”。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只注重表面功夫,文山会海问题凸显,不仅劳民伤财,也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在群众工作中,一方面要杜绝形式主义,敢于直面“真问题”,从实际出发,少说空话,多半实事。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下基层办公,不仅是“人”下基层,也可以“技术”下基层,利用科技手段,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圆圆圈圈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64123.html

(0)
上一篇 2023-12-28
下一篇 2023-12-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